3月22日,以“文明互鉴与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为主题的第二届武夷论坛在福建省南平市举办。
福建省副省长江尔雄表示,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一直以来福建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发挥独特优势,着力增强文化凝聚力、激发文化创造力、拓展文化辐射力、激活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影响力,全力打造高品质文化建设的省域样板、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闪亮窗口,全面展现新时代八闽文化的气韵和风采。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积极贡献真知灼见和研究成果,为八闽文化传承发展建言献策,助力福建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书写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福建篇章。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今天,百余位中外学者齐聚第二届武夷论坛,深入领悟“两个结合”的思想精髓,既是文明基因与创新机理的共融,也是文化守正与时代创新的共进,更是学术探源与实践发展的共振。
“我们期待以此次论坛为纽带,借助各位专家学者之智,加力研学、加深交流、加强合作,在学思践悟‘两个结合’中坚定文化自信、延续文化基因、展现文化魅力,让海内外各界人士更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让中华文化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南平市委书记袁超洪说。
会上,论坛主报告《新的文化生命体:“两个结合”与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正式发布;《生生之道:中华文明宇宙观》(“中华文明武夷讲演录”第一辑)新书亮相面世;中华文明两岸高端学术研学坊联盟正式揭牌;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研修基地成立。
主旨演讲环节,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韩国延世大学名誉教授白永瑞、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学院荣休教授罗伯特·恰德、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杨慧林分别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通向过去的新路径:民间视角下东亚古典的两种用法”“现代西方对中国的认知——‘酷中国’”“文明互鉴中的‘古今中西之争’”为题作主旨演讲。
秦宣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对整个世界、对人类进步提供的是动力而非阻力,带来的是福音而非威胁。
罗伯特·恰德表示,西方年轻一代对中国的态度更为开放,汉学家应跳出学术象牙塔,通过通俗书籍、影视、游戏等非传统渠道,将中国千年文明中的智慧与故事翻译给大众,消除刻板印象,并不断加强中西学术互动,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当天下午,“述与作:从孔子到朱子”“古典学与现代性”“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与现代化诠释”“中国之治与中国式现代化”“两岸青年赓续中华文脉”5个平行分论坛同步进行,学理思想与地方文化激荡共振、深度交融。此外,论坛期间还将举办“同道中国·茶言天下”复兴茶座、“‘东西问’沙龙——根系两岸、深度探缘”等系列活动。
原文链接:[经济日报]第二届武夷论坛在福建南平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