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中国经济时报]八位专家 共话中国和世界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2025.03.28

思想碰撞,观点荟萃。正在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汇聚诸多知名学者专家,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就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表观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摘录出八位学者专家的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

中国制造出现趋势性和结构性基本面的变化

2024年,中国制造总出口量达3.4万亿美元,较2010年的1.5万亿美元实现翻倍。在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中,90%是资本密集型的装备类电子类产品,10%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类。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制造的产品结构出现了深刻的、趋势性的良好发展势头。此外,当前全球每年外资引进总额约1.3万亿美元,美国是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中国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第二,表明中国在对外开放进程中,持续吸引大量外资,积极拥抱全球资本与技术。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彭森:

中国经济正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中国经济正处于从过去的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的阶段,如果转型顺利,扩大内需和高质量发展就会有比较好的基础和动力。但长期以来,我国有“先生产后生活、重投资轻消费”的传统思维,且基于这种传统思维,相应政策和制度对消费不太友好,出现了消费压抑的状态。一些发达国家总体消费率在80%左右,中国只有55%;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只有38%,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左右。一定要提振消费,为消费正名,中国经济要走消费繁荣的道路。

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黄益平:

“全球南方”应当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全球南方国家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历史遗留的挑战,即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二是全球经济秩序或发生变化,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在全球事务上正“向后退”。但其他国家仍要继续合作共事。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之际,全球南方国家在保持贸易投资开放透明方面应当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

保持中国经济增长需要政策协同

中国经济未来面临几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消费需求不足。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很重要的条件是需要一个比较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人们消费的约束,可能需要很长的过程。其次,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出生率不乐观,这对中国经济是一个潜在、长期的约束。此外,未来如何在防范债务风险的同时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需要政策的高度协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宇燕:

2025年亚洲地区总体失业率将比去年略有下降

2024年亚洲整体失业率低于全球水平,且呈现进一步下降趋势。预计2025年亚洲总体失业率比2024年略有下降,但比全球4.96%的失业率要好一点。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对部分行业、部分产业的就业产生深远影响,并且将在未来几年内逐步显现出来。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重视RCEP在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

在全球地缘经济、地缘政治格局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必须高度重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RCEP的全球影响。一方面,RCEP区域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预计东盟在2030年成长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未来5—10年,RCEP区域仍可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RCEP促进各经济体共享红利。当前,需要各成员经济体主动开放,使最不发达国家更好享受政策红利。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

不要低估中国的开放政策

“全球南方”加强协同合作,要关注三个“不要低估”。第一,不要低估新一届美国政府的破坏能力,包括对国际贸易秩序的破坏能力和破坏程度,也包括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第二,不要低估全球资本重塑全球化的能力。第三,不要低估中国的开放政策以及对全球贸易体系的重塑能力。中国现在已经进入高水平开放阶段,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单一市场进行单边开放,本身就是最好的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已经有能力来创造机遇,中国对“全球南方”的贡献就是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

建议海南探索建立简易版企业年金

建议海南在落地试验第二次制度改革时,探索建立简易版企业年金,让暂无能力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将企业年金的单位税优部分缴费额度打入其职工建立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作为单位配比,由此形成简易版企业年金。同时,这也是提高个人养老金账户收益率与个人养老金协同发展的具体体现,并且采取自动加入制度,可称之为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联合自动加入机制”。

(原文刊载于《中国经济时报》2025年3月28日第A02版。)

原文链接:[中国经济时报]八位专家 共话中国和世界发展

编辑:崔逢源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