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毛寿龙谈“公款追星”凸显机制缺陷
时间:2004.04.02
毛寿龙谈“公款追星”凸显机制缺陷 不知从何时起,我国不少地方热衷于搞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举办眼花缭乱的节庆活动。与这些活动相伴的是气势宏大、明星云集的文艺晚会。而为请明星大腕前来捧场助兴,举办方不惜“公款追星”,动辄“砸”进几百万、上千万元。

  这种被媒体称为“公款追星”的现象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感。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这些“公款”直接或间接来自纳税人,来自老百姓。“公款追星”归根到底就是“政府请客,百姓买单,明星发财”,是变相的“劫贫济富”。

  毛寿龙:公共财政机制不健全导致“公款追星”

  对于“公款追星”的现象,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核心原因是由于公共财政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毛寿龙说,通常情况下,都是领导一个人说了算或几个人说了算,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搞“领导人财政”,这样,领导人的偏好导致了一些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比如拿城市建设来说,有些偏好修大桥,则该省市就桥连桥、连绵起伏;有些喜欢修高架桥,则城市里宛如空中楼阁、盘旋交错;有些喜欢种草,则放眼市区,必是满眼翠色。如果具体到“公款追星”现象上来,则表现为,领导喜欢哪些明星,那么就请哪些明星,即使出场费再贵也在所不惜。

  毛寿龙表示,这样的机制实际上是非常有害的,往往是用公款去支持个人的偏好。按照公共财政的机制来说,公款的支出要有公共目的,但是那些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眼花缭乱的节庆活动能有多少公共目的呢?

  毛寿龙说,花别人的钱或者是花公家的钱,往往没有花自己的钱那么珍惜,但是领导人在做决策的时候有没有想一下,举办一个节或是会,请那么多大牌明星所花的费用,老百姓是否能承担得起呢?现在情况是,在做决策前,只是象征性地开个办公会,领导们在一起议一议就决定了。所以,公共财政一定要有一个制度上的机制,这个机制最好能保证花钱的人不要去做决策,做决策的人不要直接去花钱,也就是所谓的决策与执行分开。

  毛寿龙还表示,在这个机制建立起来之前,在决策机制上可以有一些补救措施,目前最常见的就是群众参与和专家论证。“就是在决策之前,举办听证会或是座谈会,发动广大的群众参与进来,让各方面,哪怕是追星族,让大家来说一说,哪些歌星最好?我们到底请得起请不起?请来以后会有什么效果?当然,也可以请专家做一些论证。领导人即使这方面想得不够明白,老百姓和专家帮你想,群策群力,形成真正的集体决策。”

  如果着眼于未来,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共财政机制,才能根治“公款追星”这种现象。毛寿龙认为,人代会要充分使用对公共财政的审计权力,做到公共财政的财务公开。公共财政使用的决策机制也要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除了建立公共财政机制外,毛寿龙还提出另外两个需要关注的重点:

  一是信息公开体制。现在我国很多公用事业的各种情况和信息都是相对保密的,百姓想知道、媒体想知道、专家也想知道,但是很多知情者都不愿说。这样,不仅不利于形成高质量的公共空间,而且会带来更多的疑虑。如果我们的相关负责人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上级行政管理,让他所服务和代表的利益群体,比如百姓,来决定其任免和升迁,这样,真正的信息公开才有可能实现。我们还可以考虑设立一个非政府组织,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对各项公用事业的投资额、收益状况和是否亏损进行监督和审核。

  二是公共选择机制。它要求更多方面的参与、更大角度的全面论证和理性选择。一方面,决策者监督提供者,通俗地说就是官督商办。另一方面,老百姓应该承担表达需求和监督提供者、影响决策者的责任。决策者如果不能够具体说明服务提供者的所有行为的时候,公民需要发挥两个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是显示自己对服务的需求,二是监督服务的提供者。当决策者没有作为时,公民有必要对决策者施加影响,让其有积极性对公民的偏好作出回应。(编辑:郭燕)

http://news.sina.com.cn/c/2004-03-31/17203081899.shtml2004年03月31日17:20 南京《周末》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