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科技日报]《2025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发布 产学研协同助力我国低空经济“起飞”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5.03.28

发展低空经济,不仅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话语权、保障国家空域安全、服务民生需求的战略选择。3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发布《2025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面刻画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态势。

课题组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案例中心主任杨冠灿介绍,《报告》创新性地从技术创新活力、市场开拓潜力、生态协同能力和政策赋能效力四个维度,对我国58个城市的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显示,深圳市以90.0分的综合得分拔得头筹,北京市(85.8分)和成都市(85.5分)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低空经济的一大特点是产业链条长,涵盖了航空器研发、制造、运营、维护等环节,每一环节的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都会直接推动产业发展。团队注意到,中国低空经济正通过“产教融合”机制构建起独特的产业生态,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创新需求深度融合,推动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与产业规模化发展。全国性低空领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产教融合载体通过多种措施实现了资源高效整合。

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离不开政策创新与产业生态的深度耦合。许多城市通过构建“制度先行+全链布局”的协同模式,形成了政策引领产业、产业反哺制度的良性循环,显著提升了生态协同能力。

杨冠灿具体解释,制度创新就像是“催化剂”,通过开放空域资源、简化审批流程、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降低了产业合作的成本,促进了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流动与配置。企业“自下而上”的需求与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供给形成双向互动,推动了制度体系从局部试点逐步向系统化、全面化的解决方案发展。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低空经济近年来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参与度仍显不足。

指数发布会上,专家为低空经济的发展给出了政策建议。要实施全产业链支持策略,政府牵引完善市场化支持。比如以政府公共服务为牵引,实现低空经济商业化场景落地的规模化与可持续化闭环;加强跨部门统筹协调,明确空域管理、频谱分配等核心规则,破解制度性障碍。

专家指出,还需建立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双轮驱动机制,通过应用场景反哺研发创新。比如,政策需聚焦低空经济的核心科技支撑,重点突破复杂环境下的精准导航、智能安全系统等关键技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重点城市试点高效物流网络建设,优化低空运输时效性,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以开拓低空经济生态场景;构建“技术-市场”联动机制,通过试点示范、采购引导等方式加速技术转化,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验证商业模式。

“通过技术攻坚与市场拓展的双向驱动,可推动低空经济从技术突破走向规模化应用,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良性互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杨冠灿说。

原文链接:[科技日报]《2025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发布 产学研协同助力我国低空经济“起飞”


编辑:许龄艺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