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感设备提供全天候预警,一旦老年人生命体征出现变化,便能立即发出警报;体适能一体机可给予老年人全面、科学的体质评估与锻炼指导;陪伴机器人凭借算法向老年人提供定制化的情感支持……4月8日,记者在第七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上留意到,一系列AI新品牌、新成果、新产品,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智能分析以及自动化执行能力,在多个与老年人生活紧密相连的领域彰显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已然成为服务老龄化社会的新生力量。
智能守护:AI 让养老服务更高效
清晨,在小泰音箱的音乐声中开启精彩的一天,健康数据通过无感传感设备实时采集,由AI驱动的泰乐OS系统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拉绳报警、智能定位等系统全天候守护老年人安全……
步入泰康保险集团展区,工作人员通过还原“居民的一天”,令AI在养老服务领域的使用场景愈发具象:“小泰智能音箱堪称老人的‘智慧管家’,仅需语音交流,就能实现文娱、社交、运动、餐饮等8个核心场景下的交互操作。”
伴随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我国养老机器人产品研发迈入2.0时代,已具备转移辅助、排泄辅助、照护与联络、看护辅助等功能。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护理,护理机器人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可为老年人提供不间断、精细化的服务。
据泰康之家副总裁兼养老社区事业部总经理徐晓欢介绍,近年来,养老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愈发广泛,认知评估一体机、下肢智能训练机器人、体适能一体机等智能机器人在养老社区投入使用,让老年人享受到更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同时也使得服务更加安全、舒适、便捷。
花30秒穿戴好腰部外骨骼,试用者仿若被注入“超能力”,轻而易举地将“失能老年人”从轮椅转移至病床。记者在博览会上发现,科技为养老服务赋能,受益的不单是老年人,对养老护理人员及机构管理者同样大有裨益。
“科技让机构运营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徐晓欢告知记者,泰康之家在充分保护老年人隐私的前提下,构建大数据知识图谱,一旦老年人出现某种特征,决策系统便能智能识别并输出个性化解决方案。
在AI的加持下,服务“夕阳红”的养老事业呈现出活力四射的“朝阳”前景。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至2023年,我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从3.5万亿元攀升至6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4.42%。
科技驱动:开启长寿时代新篇章
“我不但站起来了,还能自己走路,实在太高兴了。”79岁的王新华(化名)几年前因脑梗致使行走困难,平日出行只能依靠轮椅。当他穿戴好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实现行走自由时,眼眶忍不住红了。
据企业负责人介绍,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能够依据个人身体状况以及步频、步长等参数提供智能矫正力,为老年人开展步行和平衡功能训练并进行多种模式评估,在提升康复训练效率之际,也极大减轻了康复治疗师的工作强度。
伴随人口老龄化态势愈发严峻,老年人健康照护需求持续上扬,传统医疗健康模式已难以满足老年人对健康的高品质追求。长寿时代与AI相互碰撞,为大健康服务开拓了更多可能性。譬如,在慢性病管理层面,智能血糖仪、血压计等医疗设备可连接手机应用,数据实时上传至平台后,AI能依据监测数据为老年人绘制专属健康曲线,预测病情发展走向,及时就调整用药、饮食、运动等给出建议。再如,在康复治疗阶段,机器人对老年人身体状况予以评估后,给出专业康复指导意见,并依照预设程序辅助进行肢体训练,精准把控力度、角度、频次,实时反馈训练成效,相较于传统人工辅助训练,机器人更具规范性、持久性与便捷性。
“科技改变了传统养老模式,也引发了一场长寿革命。”百济神州联合创始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王晓东讲道,结合AI大数据系统,依据基因、体检结果以及生活习惯等,能够预测个体健康轨迹,进而提供个性化干预方案,“从治病到治未病,科技助力每个人迈向健康长寿。”
在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朱鸣雷看来,健康老龄化的关键在于维护好老年人身体功能的正常发挥,AI技术若要在老年健康服务中切实落地,必须结合老年人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个性定制:更好满足老人需求
当下,人工智能已全方位融入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起集防、养、护、医一体化的智慧养老新生态。然而我们也需认清,AI养老前景广阔,但能够走入千家万户,成为养老服务的得力助手,依旧面临数据隐私保护、技术伦理、服务标准等诸多挑战。
记者了解到,一台AI认知症照护机器人售价从数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较高的采购成本成为众多养老机构难以逾越的阻碍。同时,机器人更多是起辅助照料作用,要独立陪伴老年人还存在诸多技术难题。
“我们主要借助AI赋能,探寻满足老年人更高品质精神生活的个性化服务。”红松集团首席运营官丘晖向记者透露,“尽管AI应用成效斐然,能够解决诸多问题,甚至可替代大部分人工,但AI终究只是工具,它永远无法取代人的情感价值。服务好老年人,仍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多位专家指出,养老服务具备一定特殊性,要着重提升AI技术的适老性,依据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性,开发更契合老年人生活习惯、便于老年人操作使用的智能辅助工具,如此才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全力助推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发展,深度挖掘养老消费潜力。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个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倡导推动机器人融入养老服务的不同场景与关键领域。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养老场景的集成应用。
除政策扶持外,智能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发展同样令人满怀信心。当前,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兴起,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也日趋成熟。“随着相关产业政策持续发力,养老机器人的市场正在加速培育成型,养老机器人实现应用规模化、价格平民化,已然指日可待。”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说。
(原文刊载于《中国社会报》2025年4月16日第06版。)
原文链接:[中国社会报]AI 已成为服务老龄化社会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