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5.04.18

4月17日,察哈尔读书会第22期暨《胸怀天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新书发布会举行。本次读书会聚焦王义桅教授所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胸怀天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再造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再造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南方现代化的真正启迪等议题展开讨论。

活动由察哈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研究员柯银斌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担任领读人。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 主办方供图)

王义桅用“三四五”概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三”是三重世界意义。在器物层面,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协同推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蓝本;在制度层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治理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治理范式;在精神文明层面,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重构现代化价值内核。“四”是“四特”。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特长历史、特大规模、特落后国家、特世俗文明背景下的现代化的傲人成就。“五”是五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精神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道路形成了现代化典范。中国式现代化以“天下观”取代零和博弈思维,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既证明了古老文明复兴的可能,又开辟了一条“成为自己而非成为西方”的现代化新路,为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林建华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本就处于世界坐标系,理应且必然具有世界意义。他认为,《胸怀天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一书详细阐释了现代化的本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互相再造的学理依据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中的历史性意义。该书以弘扬立己达人之精神、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研究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田文林结合中东地区发展实践,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三点启示。其一,政治独立是现代化根基,中国以“两弹一星”等筑牢主权屏障,为现代化提供了安全保障。其二,社会主义道路打破资本逻辑桎梏。相比资本主义现代化依赖资本积累导致贫富分化与经济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平衡多数人利益,快速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其三,动态竞争优势驱动产业升级。他认为,中国通过科教兴国战略与生产力革新,避免了沦为全球体系边缘,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出一条兼顾自主性与开放性的现代化新路。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于佳从新结构经济学角度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南方的启迪。当前非洲面临经济发展不足与绿色转型的双向挑战,中国光伏产业等“新三样”技术大大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应用的成本,助力非洲实现工业化。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给非洲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建设中提供了启迪。此外,于佳认为,实践中不仅要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还应推动“中—非—发达国家”的三方合作形式,发挥各方优势、实现共赢。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郭存海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对拉美国家的启示。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迷思,其经验对拉美具有高度适配性。当前,中拉合作已从贸易投资迈向规则共建,未来需进一步推动“经验共享”与“模式共创”,使拉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行者”而非“追随者”。他期待该书能激发更多全球南方框架下的跨区域学术对话,共同书写现代化理论、经验、知识和技术的“全球南方篇章”。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欧关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展开探讨,提出应在多元维度中寻找平衡与发展方向。他认为,在全球合作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打破西方固有观念、明确发展姿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渐进改革方式推进,处理好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破”与“立”,以“扬弃”的态度对待外来经验,寻找普惠、包容且可持续的模式。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赵新利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需与现代化国际传播双向赋能。当前国际传播若仅自说自话,易陷入叙事失效困境。他以抗战史研究为例,提出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阐释中借助他者视角和多国史料,增强叙事的客观性与说服力。应打破学科与国界壁垒,构建跨域协同传播体系,整合历史学、国际关系与传播学资源,深挖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支撑,推动全球学者共同参与。国际传播需从经验输出转向知识共创,通过现代化传播技术、多语言载体实现中国故事的可信表达与柔性触达,为全球现代化叙事提供多元参照。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具体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经济贸易现代化、产业发展现代化以及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中国应通过推动“基础设施走出去”促进区域互联互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标准”走出去加强各国软联通,打破欧美标准垄断;通过“产业链走出去”,深化各国产业链、供应链耦合,增强应对关税冲突的能力;通过提高制度水平造福于民。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真正区别于其他现代化模式的重要体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内生传统与外部借鉴的结合,并非是西方模式的移植。从历史维度看,以民本主义为核心的政治传统为“为人民服务”等理念提供历史渊源。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文明底蕴,形成于现代文明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范式。

(与会人员合影 主办方供图)

原文链接:[中国社会科学网]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编辑:叶子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