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新华日报]张天驰:以大历史观把握党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规律
来源:新华日报
时间:2025.04.22

注重从党史的科学研究中把握党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汲取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积累的思想智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政治传统和重大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学好党史、新中国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创造性地发展了“古今中外法”,为深化党史、新中国史研究的方法论创新提供了重要遵循。

着眼大历史,科学地把握党的历史脉络。“古今中外法”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就是坚持历史思维,坚持联系发展的观点,把特定时期的特定事件、人物,纳入历史的长河中来审视,从大历史的视野来把握党的历史脉络,从纷繁复杂的事件、人物中把握党史的主流。习近平总书记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系统总结党百余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及历史经验,以系统联系的观念科学审视分析党史,体现了正确党史观的智慧和精髓。

第一, 以系统联系的方法深刻认识党的发展历程。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视为前后联系的整体,充分彰显了贯穿于党的百年历史的初心使命,深刻地揭示了党的伟大事业的历史根脉。党史研究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客观地分析党在各个历史阶段面临的重大现实挑战,系统地梳理党顺应时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及其取得的历史成就,总结其为今后党的事业发展创造的历史条件。

第二,以辩证统一的方法准确把握党的历史脉络。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研究的方法论,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既正视党在历史上发生过的失误、经历过的挫折,更重视透过现象看本质,突出党的历史主流,充分彰显党带领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历史成就。

第三,坚持把重要人物、重要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产生必然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历史人物的思想、决策也必定会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不要仅囿于历史细节和个案分析,避免形式单一的分析,要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规律。

立足大视野,系统地总结党史的基本规律。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不仅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联系日益紧密,各国的政党也必然要对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作出自己的反应。正如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必须跳出中国看中国一样,中共党史的研究同样需要防止就党史看党史,就中国谈中国。

第一,立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过程中诞生的,怎样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核心问题。正是在持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党在思想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伟大飞跃,经受住了各种历史考验,牢牢地掌握了历史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党史研究中紧紧围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根本问题,来梳理党史的基本脉络,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第二,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独特、优秀的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赋予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文化性格。中国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来认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文化根基,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180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来把握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脊梁肩负的历史使命。

第三,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回答中展示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从提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全面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再到以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充分彰显了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这就要求我们在党史研究中要放眼世界历史进程,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大势,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第四,立足国际比较视野,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自信自立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百年大党,之所以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就在于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从建立健全新型政党制度,到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再到全面贯彻人民立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就要求我们,从世界各国政党制度、政党角色的广泛比较研究中,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政治密码。

聚焦大担当,自觉地把握党史研究的原则要求。研究、总结历史,目的在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党史研究,要牢记“国之大者”,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从党史中汲取思想智慧,激励全体党员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增强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救国、富国、强国的百年征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深刻洞察历史大势,牢牢把握历史主动最生动的教科书。实践证明,对历史规律把握越深刻,汲取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我们对前途的分析就越科学,对命运的掌握就越主动。从《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到《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再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我们党在三个重大历史关头,都实事求是地总结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经验教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善于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的政治智慧和深谋远虑。新时代的党史研究,必须全面遵循“十个坚持”,确保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

第二,以史鉴今,开创未来。面对国际环境不断增多的不确定性,要保持我自岿然不动的战略定力,未雨绸缪,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就必须善于从党史中汲取思想智慧。党史研究的重要使命,是阐释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助力在全党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凝聚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澎湃力量。我们党在庆祝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进全党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目的就是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第三,铭刻初心使命,坚持人民立场。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运动,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一次次绝境逢生,一步步发展壮大,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揭示的最重要的真理。党史研究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地位,在注重重要人物的历史作用研究的同时,要充分运用口述历史等方法,书写好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精彩历史。

(作者张天驰,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原文刊载于《新华日报》2025年4月22日第9版。)

原文链接:[新华日报]张天驰:以大历史观把握党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规律

编辑:邱童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