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新华网客户端]高校原创文化精品丨中国人民大学“新”青年上演“老”话剧 追寻穿越时空的“先锋”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时间:2025.04.22

2024年9月30日,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在校学生演出的原创剧目《陕北公学》登上北京艺术中心的舞台。这是2024年北京人艺落实“‘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推进文艺行“大团小团手拉手”的一次生动实践。

《陕北公学》是中国人民大学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创作编排精品原创话剧,讲述了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陕北公学在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的故事。

遇见先锋—— 一堂“文艺校史课”

在每年9月的新生入学教育专场,中国人民大学当年的大一新生都会第一次以直观可感的话剧形式和革命青年“见面”。自2021年“七一”前夕首演以来,《陕北公学》作为人大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校史教育的“必修课”,至今已演出五轮、覆盖青年近两万人次。话剧演员全部由人大在校学生组成。“如果有同学表示自己对说教式思政课不感兴趣,那请他来看看我们的话剧。”人大学术艺术团话剧团团长袁铭沁谈到《陕北公学》这样一堂“文艺校史课”,自豪地推荐。

2022年,还是人大法学院大一新生的岳丽锱和室友一起观看了《陕北公学》,被革命青年的赤心感动、被话剧演员的表演感染。演出刚一结束,她们就报名了新学年《陕北公学》剧组招募活动。几天后,她收到剧组通知,邀请她扮演陕公校友、新中国第一位女播音员丁一岚。

演绎先锋——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如何走进角色,将人物的精神演绎出来,总会成为刚刚进入剧组的同学遇到的最大问题。2022级本科生张涛在进组初期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他饰演的是徐学弋,一名渴望像牺牲在抗日前线上的父亲一样向中国共产党靠拢的陕公青年,在掩护老乡撤退、守护党旗的途中被敌机轰炸牺牲。徐学弋是话剧《陕北公学》中唯一的虚构角色,张涛说:“‘如何在舞台上呈现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这是排练第一天浮现在我脑海中的问题”。学弋护旗牺牲一幕是全剧最大的转折点,也是全剧情感最浓烈的部分。肩负着剧情和情感双重高潮的重担,张涛这名话剧“萌新”最初感到十分不适应。

2024年,在北京市“‘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的支持下,《陕北公学》剧组得到了来自北京人艺老师的专业指导。为了帮助同学们真正和角色对话,在舞台上找到真挚的情绪和鲜活的交流感,人艺老师们以“真实的交流”为核心,指导同学们进行了近三个月的排练。

“和角色真实地交流,在自己身上找到一个锚点”。剧组首先从人物回忆录、自传、纪录片等资料入手,每名演员以第一人称“我”编写一篇饰演人物的生平小传。“在了解人物的过程中,会猛然发现自身和角色的相通之处”,岳丽锱在了解饰演角色丁一岚时,发现自己和角色都是组织中的文艺骨干,便从这点延伸开来,“去塑造一个想象当中的丁一岚”。

没有史料参考的张涛则从“我要真正地在党旗下宣誓”这句台词中完成了和徐学弋对话。他在某次排练时抱着党旗独自站在排练厅的一角,恍惚间仿佛身边排练的同学正在陕公里学习成长;仿佛自己就是1937年一个热切向党靠拢的青年,独立于宝塔山上,一遍遍温习入党誓词,立志成长为保家卫国的先锋分子。那一瞬,张涛闭上双眼、默念入党誓词,他感到自己和徐学弋越来越近,他们两人一起完成了“真正的”入党宣誓,“真切感受到了学弋的灵魂”。

(徐学弋在牺牲时没有完成的入党宣誓,由他身边的同学们为他完成。)

传承先锋——找到心中的“先锋”之魂

2024年9月30日,《陕北公学》在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首次面向社会公演,不少观众热泪盈眶,和演员一同高唱《陕北公学校歌》,掌声长久不竭。

对《陕北公学》演员来说,陕北公学里的学习生活,早已是他们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人大校园里积极地学习成长,正如80年前青年人在陕北公学中一般。

如今,话剧剧组里的同学们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每年剧组微信群中,总是有一大批过去的熟悉面孔,剧组同学们在日常交流时,仍习惯叫对方剧中的名字;剧组同学们仍不时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活动中心106——他们曾经日夜排练的地方,在“陕北公学”的土地上坐一坐,静静地为现实的学业、求职、成长课题思考答案:“因为这里有一种拼搏成长的感觉”。

原文链接:[新华网客户端]高校原创文化精品丨中国人民大学“新”青年上演“老”话剧 追寻穿越时空的“先锋”

编辑:徐一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