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接续奋斗书写时代新华章
——社科界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23.10.09

金秋十月,神州大地繁花似锦,祖国长空乐曲如潮。在庆祝新中国74周年华诞的浓厚氛围中,哲学社会科学界学者纷纷表示,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担当,坚定信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运用自己的研究专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力量,共同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蓬勃生机

74年来,我国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再到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任欧阳雪梅谈道,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推动实践的不断创新,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欧阳雪梅说。

10月1日,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30余万人民群众齐聚北京天安门广场,共同见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庄严时刻。伴随《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天空,人们不断挥舞手中的国旗,激动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来自湖南大学的郑杰与同学一起观看了升旗仪式。“作为一名大学生,看到祖国母亲繁荣富强,倍感自豪与振奋。我们要努力提升自我,学有所成,以吾辈之青春,投身祖国建设的时代洪流。”郑杰说。

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从积极推进对外开放、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虎生表示,新时代十年来的伟大变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取得历史性胜利的生动写照,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征程焕发出蓬勃生机,也预示着我国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备受瞩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加大宏观调控,着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尹志超表示,近年来,我国经济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变不惊保持战略定力,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来自国内国际的挑战,使我们这艘大船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的国庆节对于杭州人民来说是格外欢乐而美好的。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赛事精彩纷呈,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杭州的大街小巷都飘扬着五星红旗,整个城市沉浸在桂花香的‘美好生活’之中。”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主任王杰欣喜谈道,马克思提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伟大思想,正在中华大地上逐渐成为现实。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愿景,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各项原则和制度的切实执行而逐渐实现,通过政府与人民共同努力,让每一个人都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公共服务全方位普及普惠、社会保障网全方位织密织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张琦表示,在脱贫攻坚阶段,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创新构建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实现近一亿人脱贫。如今,我国已经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全面推进强国复兴、民族复兴的目标必将实现。

坚定拥护“两个确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实现了高水平自立自强。

“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凝聚领导核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孕育科学理论。‘两个确立’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有了伟大指引。”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教授王进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两个结合”,始终以坚持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基础、以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基础,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总结凝练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宝贵经验,贯通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迎来86岁生日。一代代人大人坚定理想信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亲身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身处历史风口,躬逢伟大盛世。何虎生谈道,我们迈入了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阶段。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社科界团结奋斗聚合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迈上新台阶。

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必须有思想指针和理论指引。何虎生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能够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王进认为,面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和新的战略阶段,要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持正本清源,深入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之重大意义;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推动运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社科研究实践、提高人文社科创新的实际本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中国实际,持续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理论成果。

凝聚新时代社科力量

“新征程上,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团结就是力量,信心赛过黄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奋斗,继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新征程上,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很多风险挑战。

在尹志超看来,面对世界之变,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以国际的视野深入开展研究,回答在世界变局中我们如何审时度势助推民族复兴。面对时代之变,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主动拥抱新技术,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回答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外界约束,实现高质量发展。面对历史之变,我们需要更好地坚持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总结规律,寻找真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辨方向。

面对比过去更复杂、更艰巨的课题,欧阳雪梅表示,社科学界需要扩大视野、提升格局、积极作为。一是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不断探寻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中实现理论创新。二是要强化社会服务职能,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为决策咨询服务,尤其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献计献策。三是立足客观事实,积极表达中国思想、中国理念。既要凝聚国内共识,也要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用专业知识和见解去释疑解惑,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齐心协力、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张琦认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不断深入开展新时代理论探索,提高对新时代中国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现代化发展实际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用东方智慧答好中国之题、破解世界之问。持续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将科研平台作为人才培养的平台,借助科研活动培养创新精神,着力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新型业态等重点领域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同时,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及智库咨政服务,社科界学者专家要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走进百姓之中,加强实时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真问题,想出实办法,更好发挥“智囊团”作用,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学问做在为国家强盛的奋进中,为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宏伟蓝图已绘就,接续奋斗开新篇。如今,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走过峥嵘岁月,历经风雨洗礼,社会主义中国更加欣欣向荣,成就无比辉煌,前程更加广阔。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进取的精神,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建功新时代。

(原文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0月9日第2版)

原文链接:[中国社会科学报]接续奋斗书写时代新华章

编辑:万汝鑫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