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华商晨报]孙郁:寻找新的精神力量
时间:2012.03.27

孙郁,本名孙毅,1957年出生于大连,鲁迅博物馆原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著有《鲁迅与周作人》、《胡适影集》、《对话鲁迅》、《文字后的历史》等。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中不可绕过的一座丰碑。直到今天,鲁迅仍旧是语文课本上最常出现的名字。他的文字伴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

研究鲁迅的视角和维度一直是多重的,但并非每一个维度都有同样的机会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之内。

近期,在沈阳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当代文学高峰论坛以“重建当代文学理论批评”为主题,鲁迅博物馆原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做了《鲁迅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的另一种理解》的报告。本报借此机会与孙郁教授一起从一个新的视角打量了我们所熟知的鲁迅。

《奔流》杂志是鲁迅转变的标志

1928年,鲁迅和郁达夫一起编辑了杂志《奔流》。这本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被特别重视的册子,却被孙郁教授认为是鲁迅思想转变的标志。在那个时代中,带着自身困惑的鲁迅与马克思主义相逢了。

华商晨报:1928年,鲁迅和郁达夫一起编辑了杂志《奔流》。在鲁迅的生命轨迹中,这本杂志一直很少被赋予特别的关注,你怎样看待它对鲁迅的影响?

孙郁:1928年,《奔流》第一卷第一期开始连载鲁迅翻译的《苏俄的文艺政策——关于文艺政策评谈会速记录》。很多人一看到这个题目,不自觉就疏远了。然而这对鲁迅来说,却是一个转变。说到影响并且产生的变化,要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当时,鲁迅也在思考。一方面,他厌恶自身的士大夫的文化,想要告别过去。同时,他寻求好的作品与思想,希望找到那些精神力量强大、想象力丰富和语言有质感的作品。在这个大背景下,可以说鲁迅是带着对自身和时代问题的思考与马克思主义相逢的。

华商晨报:也就是说,当时的鲁迅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给他的困惑带来方向感?

孙郁:鲁迅的选择分析起来比较复杂,层次很丰富。他发现知识分子还能参与、改变国家的面貌,这对于鲁迅来说是他最关注的话题。鲁迅带着焦灼进入了马克思的语境之中。

鲁迅成了那个时代独立而惟一的存在

鲁迅不断考问着自己,不愿意成为自以为掌握了全部真理的批评家,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独特存在。

华商晨报:1930年3月2日,上海创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鲁迅加入了“左联”,并且一度成为“左联”的类似“领军人物”之一。鲁迅加入“左联”意味着什么?

孙郁:当时整个社会处于恐怖的气氛中,很多左翼青年被迫害,鲁迅对此感到愤怒。他是一个读书人,知识分子,限制言论与思想自由是他所无法容忍的。所以,鲁迅有了自己的政治选择,那就是加入了“左联”。

华商晨报:但是“左联”解散后,鲁迅又有了不同的想法。

孙郁:后来“左联”自动解散。对此,鲁迅有自己的看法。鲁迅对事件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不希望丧失自我,不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实用主义者,丧失知识分子的基本底线。

华商晨报:您认为这种独立的判断是鲁迅的独特性之所在吗?

孙郁:鲁迅身上,同时带着传统文化中好与不好的特质。比如他讨厌儒家的东西,可他身上却有明显的儒家的风格在起作用。他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也与其儒家的大家长作风有关。在这样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鲁迅有个性,又肩负着使命,带着传统儒家的爱意。于是,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话语,有了自己的一套智慧的表达方式。所以说,他成为独立而惟一的存在。

鲁迅的遗产:现实有无数种可能

今天,我们仍旧在诵读着鲁迅的文章,在思想的领域与鲁迅相逢。怎样理解鲁迅才是最佳的方式?鲁迅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什么?

华商晨报:您提到鲁迅想要告别过去的自己,那么他觉得自己有哪些问题?

孙郁:从1918年写《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希望告别中国旧的读书人气质。他说“在中国成大事者,必有学者之良知与市侩之手段”,其实,他很厌恶自己的这种“市侩”。他不断地翻译作品,其实是想弥补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

华商晨报:今天的人们可能会觉得,鲁迅对待自己非常勇敢,甚至于近乎苛刻。

孙郁:人是一个过程,是有限的存在,鲁迅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从旧营垒出来,向新阶级学习。他认为革命不是要让人死,而是要让人活。他一方面警惕自己,认为知识分子需要改造自身,成为大众的“孺子牛”,另一方面警惕革命中不要出现新的“主奴”关系。他会时刻警惕自己成为奴隶,但是又不断地成为奴隶,然后不断地去反抗。鲁迅的文章里“奴隶”两个字经常出现。他还编了一套奴隶丛书,他认为最可恨的是奴才,当了奴隶还歌颂奴隶。

华商晨报:今天,鲁迅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什么?

孙郁:鲁迅留给今天人们的遗产,就是现实有无数种可能。今天我们对鲁迅思想的变化的理解往往是简化的,人们已经习惯对于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去描述。但是现实情况非常复杂,鲁迅所处的时代。鲁迅在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木心先生曾经对鲁迅的评价那样,如果丧失了多维度打量世界的眼光,把丰富的世界简单化了,那么文学批评也会变得苍白无力。鲁迅告诉我们,要带着考问进入对方的世界,要向对方那样去思考和追问。

(原文刊于《华商晨报》2012年3月26日B20版)

原文链接:[华商晨报]寻找新的精神力量

(编辑 浩爽)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