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是算账的”、“会计是缴税的”、“会计是做报表的”……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的一间大教室里,同学们就“会计的定义”讨论起来。近20种答案被写在黑板上。孙蔓莉笑着点头,然后循着同学们的思路,结合身边的热点经济现象和企业会计案例,讲解会计的领域和内容、会计的发展历史和方向、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需求等。两堂课的时间飞逝而过,下课铃声响了,不少同学并没有急于冲出教室,而是围住孙老师,请求答疑解惑。
这堂课的主角,便是本期要走进我们栏目的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学术类一期学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副教授孙蔓莉。“在领军班,学员之间经常切磋教学经验,并组织过专门的示范性讲座,我当然应该把这种互动教学模式引入课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声说出自己的看法,建立自信,使会计学习成为一个问题导向的过程。”
幸运是我的关键词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孙蔓莉不断重复的一句话是,“我很幸运。”在学业和事业上一路走来,孙蔓莉坦言自己遇到三件最幸福的事,能留校任教、有幸在导师提携下走上工作岗位就是其中一件。
“在中国人民大学,温坤教授、闫达五教授和王化成教授先后对我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第二件幸福的事就是出国留学访问,“在这个阶段,我有幸遇到了肖泽忠教授,使我打开了国际会计研究前沿的另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开启了全新的学术研究领域。”第三件幸福的事就是参加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训。2006年,一张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训项目报名表摆在孙蔓莉面前,她敏锐地感觉到,这将是一个绝佳的提升自己的机会。历经申请、推荐、笔试、面试等严格程序的筛选,孙蔓莉又一次与幸运握手,顺利成为一名领军学员,“领军班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我实现了事业发展的飞跃。”孙蔓莉将目前取得的成果全部归功于幸运的说法,显然有些自谦。事实上,她是一名极具前瞻意识和刻苦钻研精神的园丁。如今经济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会计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国际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力日益增强,所有这些都迫使会计人加快脚步,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占据科研前沿,紧密联系企业实践。
领军班是我们隐形的翅膀
提及领军班的学习经历,孙蔓莉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难以想象有这样的盛况:来自国内著名学府的青年才俊聚集一堂,聆听学术界、政界、企业界、文化界前辈的精彩演讲;难以相信有这样的机会:日日与企业类领军班、注册会计师领军班、行政类领军班以及会计大赛班学员交流学习、碰撞提高,我们的眼界和思维顿时开阔了许多,学术研究也获得了空前的启发和激励。”在大类集训中,包括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国防、国际形势等各个领域的新鲜营养,让学员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讲座结束后,学员们还会打乱企业类、学术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的顺序,反复重新组合开展研讨,孙蔓莉的感受是:“每天接收的信息量非常大,学员之间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角度差异也很明显,白天的讨论拓展了视野,晚上的交流加深了理解,回到工作单位再细细消化。”针对学术研究,学术一期班还在培训之余单独组织活动,如开展学术讨论、举办学术会议、到西部义务支教等。“到西部地区高校开展会计专业教学和讲座,将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既能扩大会计领军人才的影响力,还能总结经验,推动学术理论和教学实践进步。”参加培训的过程也是孙蔓莉教学科研事业的成长过程,几年来,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文章,出版了译著和教材多部,并申请和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领军班里,每位学员都有自己熟悉的研究主题,都是各研究领域的行家。对于自己不擅长研究领域中的问题,随时都可以向班里的其他学员请教,或者开展合作研究,这比自己从头学起要快得多、效率高得多。而且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局限的,倾听他人的见解后,会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学员间相互促进,这对于提升我们的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将领军班精神延伸到研究团队
孙蔓莉一直要求自己的学生:定期互相介绍研究思路、审议论文、品评优缺点。“经过同行的指导、提供建议可以让学术研究更完善、更严谨,这点我是从领军班学到的。”孙蔓莉对领军班学员之间碰撞思想、启发灵感、从而得到裂变提升的交流模式印象极深。现在,孙蔓莉的学生们也开始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就某一个经济事件或者热点话题展开“唇枪舌战”;学生们不只在课堂上学习,还会深入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练习实战能力。孙蔓莉还会引导学生留意经济发展动态、自觉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力求把他们打造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听过孙蔓莉的课的学生都知道,她讲课从不拘泥于课本,总是结合最新案例、会计行业发展最新形势专门制作课件,这些课件赢得了同学们的好评。“教学不仅是一种乐趣,还是一份责任,做老师的要对得起学生,不能辜负了学生对老师的期待。”孙蔓莉说,“成为一名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后,我的机会多了,成长更快了,但另一方面压力更大了,责任也更重了,因为我不仅自己要在会计教学和学术研究领域做得更出色,还要向着领军的方向努力,带动比我更年轻的会计人进步。”
(原文刊于《中国会计报》2012年3月23日12版)
(编辑 浩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