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时间:2010.07.30
嘉宾名片·纪宝成,1944年11月生于江苏扬州,1966年毕业于北京商学院,198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商业部教育司司长,国内贸易部教育司司长,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司长、计划建设司司长,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兼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办公室主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韩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
在教育改革、教育管理、教育研究和公共管理方面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出版《商业活动论》、《商品流通论》、《市场营销学教程》、《发展与繁荣人文社会科学》、《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规划、体制与发展》、《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纪宝成卷》、《中国统一市场新论》、《大学的探索》等著作23部,发表论文300余篇。

新闻背景:7月13日,备受瞩目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就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科学发展进行了动员和部署。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的颁布与实施,本刊主编就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些热点话题,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展开深度对话。

主持人:裴力
嘉宾:纪宝成
主持人
:听说您不赞成学生在高中时期进行文理分科,那么为什么我国会有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现象?文理分科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体制有问题?
纪宝成:我的确不赞成高中教育阶段早早地实行文理分科。在高中阶段有普通高中、职高、技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设立普通高中主要就是为了向高等学校输送人才,因此,在普通高中阶段,只有把所规定的各门学科都认真学习、打好基础,才有可能更好地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在更高的水平上全面发展。当然,在学生高考的备考阶段,我还是主张文理分科的,但这应当是在普通高中教育教学任务全部结束之后。
为什么会有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并且在最近20年愈演愈烈呢?当然是为了更有利于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家长、老师、学生在这方面是一致的,而这种一致又是与现行高考录取只是重考试总分紧紧相联系的。此外,这些年我们的社会对于名牌大学的炒作也太过,过于集中宣传。中国的名牌大学有几十所、上百所,最后就高度浓缩了这么几所,给学生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文理分科就是现行高考录取制度下产生的一种极端应试教育形式。
主持人:文理分科引出高等教育的体制问题,其实目前的高考制度仍是精英教育模式下的人才选拔方式。尽管表面上看,这种高考制度显得公开、公平、公正。您觉得有没有更好的人才选拔方式?
纪宝成: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想到大学招生制度中比高考更好的办法。但是高考制度也有很大的改革和完善的空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这个改革的方向是非常正确的。
我个人的建议有两个方面:
一是把高考分成两类: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高考,一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人们成才观念的转变,人们会认为上名牌大学是理想的,上名牌职业技术学院也是理想的。这样就能够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当然,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要建立“立交桥”:一个孩子现在上了高职,他将来想考研究生也是可以通达的。其实,未来的社会发展,即使研究生毕业,也能去高职学习一两门实用技术。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只有一种统一的高考模式,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二是要尊重并保障高等学校的招生自主权。高校招生自主权是高等学校与生俱来的权利。改革的方向是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下,统一考试由社会专门机构统一组织实施,录取由高校综合考虑报考学生的考试总分和科目结构分、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以及操行品德、社会服务、兴趣特长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大学也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自行组织必要的笔试和面试,其成绩作为录取的参考之一。当然,在现阶段,统一考试的分数还是最基本的依据,只有达到一定分数之上,才纳入高校招生自主录取的范围。这样做符合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学术需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主持人:普通考生的家长恐怕还搞不清高考类别的划分,他们怎么才能知道如何去界定自己的孩子该参加普通高校的高考,还是职业教育的高考呢?
纪宝成:这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普通考生及其家长都了解划分高考类别的目的和意义,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决定考哪类高校。

普通高校培养研究型和通用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培养职业岗位型和操作型人才。这里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要形成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地位的政策导向和因材施教的舆论氛围。孩子们的天赋和兴趣其实不完全一样,我们应当努力深化教育改革,转变社会观念——上哪一类高等学校都是好的,都是成才的途径。上大学是一种选择,上高职也是一种选择,关键是要适合你的孩子。
主持人:关于高校自主权的问题,您认为大学发展到这个阶段,校长的权力是大了还是小了?您能谈谈您最希望的自主权是什么吗?
纪宝成: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应该说,改革开放30多年了,高校办学自主权还是有所扩大。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应该说还是有相当的办学自主权的。但距离“依法办学,自主管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同部门对学校内部事务进行不适当的行政干预经常发生,束缚学校科学发展的不合时宜的制度性障碍还在很多方面存在。因此,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依然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头等要紧的。我们期盼着各有关领导部门在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依法治教方面下真功夫,做实在事。
主持人:大学生就业也是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想请教您,高校教育与学生未来的就业是一种什么关系?在人才选拔培养和人才就业上应该树立怎样的全新观念?
纪宝成:不关心学生就业的校长,绝对不是一个称职的校长。大学的人才培养必须努力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要。这种社会需要现在主要表现为市场需要。但作为负责任的大学,不仅要考虑市场的短期需要,更要考虑市场的长期需要;不仅要考虑市场需要,也要考虑社会和国家的一些特殊需要。在这方面,大学工作的重点是要在培养过程中下功夫,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源源不断输送社会所需要的具有敬业、创业精神的各类专门人才。同时,一定要对自己的毕业生负责,千方百计地为他们的就业、创业创造条件,满腔热忱地送他们走向社会。
高等教育大众化,实际上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其中一项重要的变革就是就业观念的变革。1999年扩招时我就说过,没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就没有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大学要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的、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要号召大学毕业生到平凡的岗位上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成长。我们的就业观念如果改变了,大学生就业就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同时,我们还要号召有能力的大学生去自主创业,政府则应在这方面创造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环境。
主持人:最后能否请您综合分析和预测一下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高等学校如何适应这一趋势?
纪宝成:在经历了大规模的“外延扩张”发展阶段之后,我国高等教育下一阶段将转入以“内涵提高”为主的轨道。重视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成为发展的主旋律。与此相适应,人才培养体制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成为改革的主导方面,进而要求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改革。中国正在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除了要把握上述大势,开展好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外,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也许不是多余的:
一是牢牢把握住高校的社会角色定位,那就是办学。一方面,要从思想深处继续清除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思潮和做法的恶劣影响,另一方面要确认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质的规定性,是高等学校最核心的任务和第一职责,并以此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
二是要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科学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上下真功夫。
我认为,在这两个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诱惑与压力,很值得重视。
(编辑:罗豫伟)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