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表面上给了我们的自主权,但实际上又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收回去了……自主权很具体、很实在,比如,当一个教授可以拿科研经费给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生发劳务时,学校的自主权就可以看作是扩大了一点,扩大自主权就是要落实到这样的具体问题上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被社会各界认为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近几年两会期间,很多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建议、议案、提案,就此问题建言献策。在本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这一问题再度受到广泛关注。经费使用自主权看似给了,实际限制很多
建议减专项审批,增基础经费投入
“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高校对办学经费‘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但事实上,很多钱是以专项经费的形式下拨到学校,被规定死了,买醋的不能打酱油,眼睁睁看着,钱是‘我的’,却不能更好地使用!”纪宝成认为。
据了解,国家近年来大幅增加了对高校的财政经费投入,但是,基础性教育经费相对变化不大,增加的部分主要是以专项经费的形式下拨,“有些大的专项是必要的,但为什么要搞这么多专项?经费是给学校办学用的,学校对这些经费的使用最有发言权!”更让纪宝成无奈的是,“有时候,一个项目仅有20万元,几轮专家论证评审和验收就花掉两三万,而科研劳务就不能报销?”显然,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改进的空间还很大。
纪宝成也理解,政府部门管理经费使用是对“纳税人的钱”高度负责,“这一点毋庸置疑,国家对一些重大项目的审批是必要的,但应该宏观上进行把握,而不是细致到每一个微小的环节。比如对一个项目已经有了立项的审批、结果的审验环节,至于学校用这些钱买设备,还是聘用科技人员,政府部门管他干什么?我们应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学校对这些经费也会高度负责。”
高校缺乏充分的经费自主权,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备受束缚,反而催生不良现象,纪宝成认为,因为一些项目确实需要科研助理人员,但科研劳务费却不能名正言顺地发放,一些近期社会反响强烈的“找发票、假发票”的问题就会出现。
“与盖大楼的经费管理方法决然不同,学术活动有很多变数,管得太细,就难以保证项目实现创新价值的初衷。财政纪律、规章制度很必要,但最终目的是要保证经费合法、高效地使用,而不是起反作用。”纪宝成希望教育经费按教育规律来管理和使用,“有些制度设计还需要深入地研究、改革。”
今年的“985工程”新阶段的专项经费的审批过程让纪宝成“很满意”,“政府部门要求每所学校先对本校‘985工程’的经费使用进行宏观设计,然后召开校长会议,相互评审,会议简约高效。最终结果也充分尊重了校长们及其所代表的校内专家的意见。”
纪宝成建议顺势深化这方面的改革。本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高校的经费自主权问题受到了代表们的高度关注,这也可见国家在此方面的力度和决心。他由衷希望国家以后能加大对高校日常经费的拨款,适当减少专项,尤其要减少专项审批过多过繁地评估和验收,把专项审批程序控制在必不可少的范围内。并且,专项经费的具体使用,在专项范围内也要更多由学校自主确定。
学校有权培养人才,无权颁发双学位
建议对培养人才的权利给予充分保障
纪宝成还提出一件事情:学校希望培养复合型、宽口径、创新型的人才,学生也有强烈的愿望,中国人民大学便开设了经济学——数学等跨专业的实验班,按照相关考核,这些学生完全达到了经济学专业和数学专业学士学位的学识水平,但是学校却无法为这些同学颁发两个学士学位。
“进校门的时候如果是3000人,出校门的时候只能给你3000个学位证书,一个都不能多,相关部门会严格控制。”纪宝成认为,中国人民大学有资格经考核认定对优秀的、进入复合型人才培养并达到规格要求的学生颁发第二学位,“但我就是办不到,很多校长都办不到!”纪宝成感慨:“——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本质的任务,学校最了解学生的情况,学校也会为自己的办学质量和声誉负责,政府部门能比学校更有资格评判一个学生的学识能力吗?”
当然,纪宝成也指出,“国家对双学位的授予进行宏观监管是应该的,但要将重点放在制定标准上,而不是剥夺高校的自主权。”
纪宝成话题转向本次大会,“大学最本质、最核心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忽视了这一条就不是合格的大学,甚至不是大学!”纪宝成一直为一些学校过度强调科技研发而忽略人才培养的现象深感忧虑,“如果把大学办成了科研机构,或者办成了企业的研发部,大学何在?”
这次大会,国家领导人明确强调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第一职责,纪宝成甚为欣慰,“既然是第一职责,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权利就应该给予充分的保障。”
不合格教职工淘汰难,评一级岗教授“自己干”
建议扩大高校人事权
“教职工‘能进不能出’,学校怎么能算拥有充分自主权?学校的教学、科研又怎么能够提高质量?”纪宝成的这个问题或许触及了教师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层。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有“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调整津贴及工资分配”的权利,但是,纪宝成依然无奈:“对于不符合岗位要求的教职工,学校实际是无权解聘的,如果被解聘的教职工将学校告上法庭,那么学校是必输无疑。现在仅仅能做到‘调整岗位’,但是,整个学校就这么多岗位啊。”
不合格的不能淘汰,优秀的总能酌情提拔吧?——纪宝成也遇到了障碍。
“理工农医等学科领域的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会自动晋级为一级岗教授;文科评一级岗教授,相关部门却要求必须报国家人事部门审批,而且这项工作文件下发了几年而至今迟迟没有启动”。纪宝成说,在很多高校,文科领域顶尖的著名教授奋斗终生、贡献卓越,却依然只能是二级岗教授。
“这种制度是一种学科歧视,亟待调整。”纪宝成呼吁,“对这些具体问题,最主要的发言权属于学校!政府部门如何能科学地了解教授的学术业绩和教学水平?”
无奈之下,中国人民大学“自己干了”,学校设立了自己的一级岗教授评审制度。纪宝成介绍,中国人民大学经过严格评审,已经将14名在职教授评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岗教授”,将9名退休教授评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岗教授。”
据了解,一些知名高校也开始自行实施类似制度。国家相关部门对高校的人事管理权需进行进一步探索。
纪宝成注意到,本次《规划纲要》中提出,高等学校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纪宝成认为,这为高校自主管理教师、提高教师质量,自主评定教师级别、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提供了政策支持。
校长出访一国只能6天,管理“教条”“过时”
建议有针对性地保障校长权力
“自主开展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这是高等教育法中的明确规定,但是有一件事让纪宝成和很多校长倍感为难:“我们每次出访国外,都希望能充分利用出访的机会,多有一些调研和访问,多有一些收获和效果,但是相关方面有规定,校长出访国外,一个国家最多只能有6天时间,其实我们不在乎6天还是10天,在一些小国家,不用6天我们就回来了,但在一些学校合作对象比较多、比较大的国家,来回6天时间往往完不成访问任务。完不成任务就回来,国家的一部分差旅费不就白花了?”纪宝成希望这种“教条的、过时的”管理应该与时俱进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遇到这样的情况,像一些重点大学的校长,特别去沟通一下,请求通融,相关部门也会同意,但是,总感觉‘法外施恩’,而更多校长则完全被这个框框限制住。我们希望按照办学规律和学术规律支持、保障校长开展好国际学术交流的权利,这也是国家利益多需要的。”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推动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合作,是大学校长的重要职责,纪宝成希望在教育“面向世界”的精神指导下,能够对这些具体管理方式进行调整,不要像管理行政官员一样管理大学校长。
http://epaper.rmzxb.com.cn/2010/20100721/t20100721_332948.htm
(李晓红参与采写 编辑:罗豫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