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傅毅明、信息学院硕士生陈德良等大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北京零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日前获得了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被认定为“海淀区创新企业”和“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在当今这个大学生创业屡屡碰壁并被社会质疑的时代,这支创业团队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重新亮起了曙光。
就业碰壁萌生创业念头
位于人大东门一隅的兴发大厦的10层有一片400多平方米的办公区域,这里被人大文化科技园开辟成为学生创业园,为人大的学生创业团队免费办公场地,配套相关的公共设施,并提供公共前台、公共财务、创业指导等服务项目。
人大环境学院的博士生傅毅明和信息学院硕士生陈德良的创业团队的办公地点就位于这片办公区内。由于他们当时获得了创业大赛的一等奖,因此获得了第一个进入园区挑选位置的优先权。他们选择了其中最大的一片办公区域,有标准的工位、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于是一个像模像样的小公司就这样成形了。
其实在成立公司之前,傅毅明和陈德良就已经开始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探索。他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都在攻读环境专业。“本科毕业的时候我也曾经尝试就业,但是当时环保事业发展还不像现在这么受到社会重视,除了政府主办的一些环保机构之外,几乎没有商业公司涉足环保项目,所以很难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我的同学都跨专业就业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这条道路上坚持。”傅毅明告诉记者,也正是当初找工作的屡次碰壁让他暗暗下了决心,没有道路就要自己开辟道路,他愿意做中国环保事业的开拓者,不仅为自己成功创业,也为后来者开辟更多的就业途径。
多次参加创业大赛终获优胜
2008年,傅毅明还在读硕士时,中华环保基金会举办了全国首个“绿色创业”大赛,傅毅明第一次萌生了参加创业大赛的念头。于是由傅毅明和李佩洁等4人组成了一个创业团队,带着他们的环保创意参与了比赛。每个团队都拿出了自己的项目和方案,通过项目阐述、评委问答等环节角逐出最后的优胜者,即模仿实际的项目招标,最终的获胜者将成为“被投资者”。当时由于是第一次参加比赛,都还是在校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也没有社会经验,项目本身也不够完善,所以仅仅获得了一个鼓励奖。但这次失败并没有让傅毅明等人失去信心,他们认真思考了项目本身的缺陷和自身的不足,开始了向下一次比赛的冲击。
2008年底到2009年初,经过休整和改造,傅毅明带着自己的团队再次参加了昌平区的创业比赛,这次他们获得了第16名的成绩。前两次的参赛经历,让傅毅明的团队有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于是,他正式将团队命名为“零距环保研究”,这个名称也表明了傅毅明的理想——让环保与人们的生活没有距离。
2009年6月,人大举办了首届学生“创业之星”大赛,此次比赛的优胜者,将有机会进入学校提供的创业实践基地,在学校的扶持下真正走上创业的道路。于是,傅毅明和陈德良带着他们的“新社区节能减排服务”项目参加了比赛,并最终荣获了最高奖项,率先获得学校提供的“零成本”创业孵化服务,组建起了北京零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看好国内环保产业的前景
随着公司的成立,一切就不像参加比赛一样简单了。凡事都要自己着手,一系列繁杂的事项都摆在了傅毅明的眼前。傅毅明却不在意地笑着,因为每件事情都是在证明,他真的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在他们的努力下,2009年11月,零距管理咨询公司推出第一个项目——基于市民满意度调查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管理咨询项目,走出了环保咨询的第一步;紧接着12月,推出第二个项目——城市节能减碳评估与规划方案管理咨询项目,走出了节能咨询的第一步。今年1月,公司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在培训领域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走出了为客户提供环保培训的第一步。
在相继通过了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海淀区创新企业认定后,傅毅明更增强了未来发展的决心,“目前公司正在大力开发‘中国节
能减排政策服务平台’,力争打造中国节能环保政策咨询、创意开发与决策支持的品牌。”他充满信心地说。
由于学生创业园的支持,傅毅明的公司运营成本其实已经很低了。场地几乎是免费的,现在他们最大的支出在于人力。包括他在内的4个股东不拿工资;但招聘的3名正式员工每月工资支出需要上万元;他们还热心地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实习机会,实习的学生也会按每天60至100元的标准发放工资。这样一来,公司每月的成本支出达到1万元以上,仅仅依靠几个股东的筹资和团队参赛的奖金已经难以支撑开支,团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没有开办零距公司之前,虽然傅毅明也已经开展了数个环保课题的研究,但那时他们的研究依托于学校和导师,他们只需要负责产品的研发,产品的销路不需要考虑。可是现在,当他们独立开了公司,独立设计开发了产品之后,却发现,如何开拓市场成了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一道难题。他们必须为产品找到买家,这样才能获得生存下去的资本,这是任何一个商业公司都无法逾越的规律。然而,对于几个没有太多人脉的大学生来说,为一种全新的产品寻找出路谈何容易,更何况他们的产品对于大众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又是文化创意产业这样听上去有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市场的开拓上,傅毅明和他的团队陷入了困境。于是他们开始了跑会,国内大大小小的跟节能环保沾边的展览会他们都会去参加,带着自己的“基于市民满意度调查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管理咨询项目”和“城市节能减碳评估与规划方案管理咨询项目”挨家去向参展的客户“推销”。
“推广起来还是很困难,只有一些政府举办的环保机构比较感兴趣。”尽管困难重重,但是他们仍然信心满满,“中国环保产业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总体规模相对还很小。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环保产业一定会成为支柱产业,我们的项目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社会需求旺盛的产品。”傅毅明表示。本报记者代丽丽
(编辑:毛岩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