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让我重新选择一次,我还是会选择来内地读书,我也建议正在念高一的弟弟如果有机会也选择内地大学。”
这就是从澳门最大的濠江中学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大二学生谭霭琳,她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很喜欢北京学府踏实厚重的风格以及内地学生拼搏奋斗的精神,这里的环境让她有了很大转变。
“大一刚来的时候其实很迷茫,港澳台生的身份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特殊,相反是很尴尬的,但经过一个学年的调整,我现在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和目标,那就是——我希望作为港澳台学生能够在统一的全国大学生要求中做到最好的那一批!”
初到人大的谭霭琳因为普通话问题曾闹过不少笑话。有一次她跟同学说想去798,结果同学一下子把她带到了后海的酒吧,才搞清楚原来她说的是去798看艺术展,而不是“去酒吧”。
“我们不是外国人,是中国人,但我们普通话却不好,基础没有内地同学扎实,又不能享受外国留学生的那种特别政策,学校对我们的要求标准和内地同学是一样的,压力很大。”争强好胜的谭霭琳为了尽快学好普通话,她参加了学校的辩论赛,通过对自己的密集训练,她不仅克服了普通话问题还成为了学院的最佳辩手。
除了普通话,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政治课程也是港澳台学生头疼的问题。在这方面一窍不通的谭霭琳为了取得好成绩,付出了几倍于其他同学的努力。“因为我一概不通,所以我一页页读得很细,最后我的‘毛邓三’成绩比很多内地同学都好,基层民主之类的问题比他们理解得都清楚,我觉得自己的政治素养也在提高。”
去年两会期间,作为校媒看两会的记者,谭霭琳采访了港澳委员,采写的稿件被《中国青年报》主编评为百篇稿件里的最佳。澳门回归十周年期间,她还担任了人民网港澳频道澳门回归十周年系列访谈特邀嘉宾主持,采访了原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宗光耀先生。
闲不下来的谭霭琳总想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在新闻专业上获得认可后,她申请了学校国际关系学院的政治学第二学位。谭霭琳告诉记者,她希望大学四年能够尽可能的多学知识,将来可以从事两岸交流方面的工作。
“做到最好”是谭霭琳对自己不断的鞭策,但港澳生的身份却一再让她面临尴尬。09年她参加了“三星温哥华冬奥委会体验团”全国选拔比赛。凭借出色的表现和大方得体的谈吐,她被现场评委评为最漂亮的澳门女大学生。尽管如此,但因为没有内地身份证,主办方对谭霭琳的获选资格一直存有顾虑。最终谭霭琳以优秀的表现征服了主办方,从十四万参选大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学生赴加拿大交流代表队的队长。
能够获得认可作为全国大学生十强,代表中国登上国际舞台让谭霭琳既自豪又珍惜。临行前,谭霭琳和队友为了准备开幕式上的英语演讲在酒店彻夜未眠。在飞机上练习时,他们特意找了一个美国人来听,美国人听后大家赞扬,还给了她和搭档每人二十美元,当做纪念。
“我觉得自己是代表中国来的,我不管这个演讲有没有排名,起码要在外国人心中留下很好的印象,我们中国要有大国风范,一定要做到最好。”谭霭琳和队友不计付出的努力,在开幕式上获得了主办方的高度评价,最后要求中国学生代表团的稿件由每天上传一篇到全球网站,改成了每天所有作品都要上传。“大家都很期待我们的作品!”
09年全国两会,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澳门回归十周年,温哥华冬奥会……谭霭琳的二十岁在09年的北京书写得异常精彩,她对自己、对澳门、对国家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更通过不间断地付出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价值。“我可以做得更好”不断追梦的谭霭琳认为一切都还是开始,她感觉自己正在成长。
这个暑假谭霭琳会回到澳门的高中为学弟学妹们介绍自己近两年的内地求学生活。“我希望告诉他们如果有机会,来内地读书是很好的选择。我认为港澳台学生应该有这种自信,即便是在一个可能不具备优势的新环境新群体,我们也应该争取在全国范围内做到最好。”
原文链接:http://hm.people.com.cn/GB/85418/11715069.html
(编辑 陈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