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中国商报]人大学者:西南大旱遭遇窘境 生态环境不可以随意改变
时间:2010.04.07

  对自然环境长期肆无忌惮的破坏以及出于经济目的任意改变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都对此次旱灾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比如砍伐原始森林、不分范围领域地种植橡胶和桉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水电站密集上马,也对流域生态造成重大改变。”

  据国家防总最新统计显示,截至3月26日18时,云、贵、广、重、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500万亩、占全国84%,作物受旱7034万亩;有1893万人、1173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80%和75%。目前,西南5省区市已投入各类抗旱资金28.2亿元。

  西南旱灾与坊间所传递的信息是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这些因素的确是其发生的诱因,那在抵御旱魔之后更长远的未来,旱区的生态环保建设又怎样才能走出一条发展GDP与地方生态并重的道路?如此种种,值得探索。

  不可忽略的“人为”因素

  孔祥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作为长期关注农村环境与农业生产的专家,他认为,天灾是个客观现象,人类社会的力量无力改变。但天灾能否造成如此大的损失却是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

  在孔祥智看来,对自然环境长期肆无忌惮的破坏以及出于经济目的任意改变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都对此次旱灾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比如砍伐原始森林、不分范围领域地种植橡胶和桉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水电站密集上马,也对流域生态造成重大改变。”

  他还进一步预测,如果此次灾害发生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粮食主产的中部五省区,将对今年的粮食总产量产生重大影响。

  不止孔祥智,不少专家对此次西南旱灾背后的成因都存在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其中,西南一些省份近年来不停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速生丰产林的行为就被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刘恒所诟病。为此,刘恒曾多次呼吁停止这种盲目栽种的行为。

  “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林木都被形象地称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此外,桉树还是‘霸王树’,其生长会导致其他物种会慢慢退缩,区域生态遭受颠覆性的破坏。

  而记者查阅,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云南橡胶林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上世纪80年代后,有雾日减少了30天,现在更减少了60天,说明当地湿润度下降,区域性气候出现变化。而现在,云南橡胶林面积达300万亩,桉树的规划面积更达到3000万亩,如此庞大的生态系统改造是不是造成大旱的一个诱因?

  “尽管没有详实的资料与数据证明这种林木的种植直接导致了西南旱区旱情加重,但可以确定的是,其无规划、不科学种植对地区生态平衡与良性发展有害无利。并且,在粮食产量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这种林木大面积占用粮田是不应该的。从长远治本来看,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旱区生态链条的脆弱性,不能像目前这样盲目开发。”刘恒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

  除了速生丰产林的大面积种植被舆论所质疑,近年来西南地区水电站建设的密集上马也被认为是加重这次旱灾后果的重要“推手”之一。舆论普遍认为众多小水电的建设会对河流流域生态带来重大改变,其对水流的蓄积不仅会让下游河道干枯,也会使地下水位降低。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认为,应该客观看待水电站的建设。一方面,发展水电是应该也是必要的,它为发展水利创造了条件,可以灌溉下游的土地。

  “另一方面,其发展要有一个度,建设过程中应该有科学规划、有步骤地进行,力争在发展经济与生态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

  把危机当成转机

  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这也是西南旱区的最大特点。以旱情最严重的云南省为例,全省水资源总量2200多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三,但水资源利用率仅为6.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著名农业问题专家郑风田教授专门为此开博并一再强调,应该借此契机把西南地区此次危机当成一次转机,重塑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

  “云贵地区并不是传统的缺水区,此次旱情暴露出来的主要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问题。当务之急是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政府出钱,农民出力,把农田水利建设和保护好。南方在汛期可以通过水利储水,到了旱季就把储水利用起来。”针对解决办法,郑风田开出了如此“药方”,并乐观地认为,这样至少可以做到“十年防九旱”。

  而孔祥智教授则认为,在此次旱灾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上,有关部门应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改革:部分水利部门利益倾向化严重,眼光只盯着那些能发电和能赚钱的项目,而对农民的“保命水”却不闻不问;还有目前片面地只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忽视对农民关系最密切的沟塘渠堰的投入与建设;在关系农民用水最后一公里的地方,政府投入存在缺位。

  不仅如此,他还开创性地提出“干旱问责制”。“农田水利就如买保险一样,平时风调雨顺可能没事,但一出问题就会带来极大损失。所以必须实行问责制,约束地方政府向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在气候变化作用下,未来天气异常会经常发生,如何做到人不异常,防患于未然,把农田设施都建好,这样‘多下雨涝,不下干雨旱’的恶性怪圈就可以彻底解决了。”

  原文链接:http://www.cb-h.com/news/shw/2010/46/104675IH25C4DKI728420.html

  (编辑:於萍萍)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