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中国财经报]中国因素成为全球经济复苏中的热点
时间:2010.03.30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中国因素成为全球经济复苏中的热点。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主办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10年第一季度)》。报告指出,中国因素成为全球经济在复苏进程中最令世人关注的热点。

  全球经济再平衡与中国经济的外部风险

  报告认为,在全球经济的复苏阶段,世界经济仍然受到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欧洲板块不止一个国家面临主权财务危机困扰,欧元体系面临考验;发展中国家外部需求恢复乏力、未来外部融资成本高企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报告从对全球经济危机性质判断、科技创新的周期变化、产业结构、国际金融体系的再平衡调整,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中所面对的外部风险等方面,分析了本轮经济复苏过程中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

  报告指出,中国因素成为在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最令世人关注的热点。然而,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风险。

  一是对中国分工地位错误定位的风险。国际分工的大格局不变,中国在其中的地位也不会发生变化,中国在技术存量及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完成从制造大国向金融中心的改变。

  二是红利争夺的风险。人们会忽略红利的分配,在平等增长的过程中,全球经济参与国的关注点将转向利益的全球分配,其手段无非贸易保护和汇率调解,这两方面的压力会在未来不断地显现出来。

  三是流动性紧缩风险和外部需求的逆向冲击。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世界经济的流通性过剩将会转向流通性紧缩。美国为了维持美元的地位,在政策选择过程中,也不可能像上世纪70年代一样采取通胀的政策手段。所以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会面对流动性紧缩风险和外部需求的逆向冲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美国开始反思原有的监管问题。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银行资本准备金的提高,最大杠杆率以及最低流动性水平的设置,政府对非流动性的监管,发展中国家的外部融资环境将恶化,新兴国家新的技术和制度形式创新的迹象并不明显。在中短期内,美国经济很难出现可靠的经济增长点,对外进口需求很难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因此,伴随着流动性繁荣的结束,在新一轮发达国家市场份额再分配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的优势尚不突出,面临的外部竞争也更加严峻。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空间有望进一步提升

  金融危机发生后,从全球经济再平衡的主要特征和现实表现来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空间有望进一步得到提升。这其中的原因:一是由于欧元区国家产业结构的未来调整有望由服务业向高端制造业进行转移;二是来自发达国家进口需求中中端技术产品所占比例的增长;第三则与中国经济在未来国际金融格局上升空间的增长有关。只有中国在现有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稳固的前提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才会有可能。

  第一,我们应该在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同时,推动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尽管这是一个旧的对策,但依然具有新的含义。

  第二,积极推进多边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和金融合作,维护我国应得的政治经济利益。开展多边的合作,意味着在我们周边可以形成更大的经济体,使得这个经济体和美国相比,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会更趋于均衡。

  第三,从方式的转变来说,转变是一个内在的需求。实际上,经济结构的转变包括产业结构、收入结构的转变。产品结构的提升是一个起点。在市场份额不增加的情况下,只有产品结构提升了,附加值才能上升。附加值上升了,生产者、劳动者的收入才能提高。由此才会推动市场新的需求。

  原文链接:http://finance.jrj.com.cn/2010/03/2921267199485.shtml

  (编辑:苗育婧)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