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法制日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侧记
时间:2010.01.04

作为国内法学教育排头兵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藏龙卧虎,人才辈出,不仅拥有众多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法学泰斗,还拥有一批潜心治学、崭露头角的青年俊才。这些青年学者秉持人大法学院团结、创新、开放的品格,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国际化意识,伴随着人大法学院60年辉煌的到来,正引领中国法学迈进新的历史时期。

目前,人大法学院104名在岗教师中,40周岁以下教师37名,全部拥有法学博士学位,其中4名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其余教师90%在国外著名大学拥有1年以上的学术交流经验;职称结构上,青年教师中现有4位教授、22位副教授、11位讲师。

在大师云集的学术氛围中,人大法学院青年教师以学术报国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决心,面对国内外同行奋起竞追的环境,扎实耕耘,默默奉献,承载着人大法学院未来发展的各项重任,感受着校外同行无法体味的艰辛与甘苦。

教学是青年教师立足讲台的第一关。为教好每一堂课,青年教师们虚心讨教,认真备课,不敢有丝毫懈怠。姚海放讲师留校后每周坚持旁听该校“教学标兵”老师的授课,揣摩名师技艺,苦练教学内功;张翔副教授为讲好90分钟课,经常花费两整天时间编写教案、制作课件。不仅如此,教师们还积极探索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丁相顺副教授将带领学生探访古迹遗址作为法制史教学的必要环节,竺效副教授系统提出“理论-案例-诊所-实践”四位一体的教学法并尝试推行。

很多人认为,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以科研为主、教学为辅。实际上,在本科生仅占20%的人大法学院,青年教师除本科教学外,还要承担法学硕士、法律硕士以及研究生进修班的大量课程,法理学、民法学、经济法学等学科的老师还要为全校学生开设学科基础课。显然,超负荷工作成为青年教师“分内”的必修课。为搞好教学,离家路途遥远的老师经常在办公室搭起行军床,将办公室当做临时的家;子女尚小的老师们则约请父母帮忙打理家庭,使租住的小屋更加拥挤。尽管如此,青年教师们始终能够顾全大局、体谅院情,无怨言,不动摇,以责任和智慧认真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并取得良好效果。2008年,由冯玉军教授参与并主笔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工程”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王轶教授获得第六届北京市教学基本功大赛最受学生欢迎奖;杜焕芳、李琛等老师也获得校级优秀教学奖。

科研是当下各院校间实力竞争的重要指标,也是人大法学院维系传统声望的重要砝码。青年教师深知法学院学术底蕴的价值,不断地以高标准要求自身,确保旺盛的学术生命力。主要表现有:

一是持续充电,完善知识结构。主要表现为出国进修培训、攻读学位、掌握新语言等。李琛、刘育喆、石佳友等老师参加欧盟法项目培训,赴欧洲留学1年;刘品新、时延安、金海军等老师获国家留学基金支持赴美国访学;孟雁北老师参加美国天普大学的L.L.M项目且获得学位;付立庆、余履雪老师在北大法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分赴日本与德国、法国名校研修。这些出访经历,开拓了视野,提升了能力。

二是积极申报各类项目,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目前青年教师参与申报的项目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司法部科研项目、人民大学科研项目以及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学团队建设等国家“质量工程”项目。教师们认真准备、科学论证,取得良好效果。如魏晓娜副教授主持的《协商性刑事司法研究》获得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等等。

三是组织各类学术平台,搭建学术对话的桥梁。人大法学院拥有各类学术网站、论坛、沙龙、期刊等平台,青年教师是其重要的运行管理群体。比如,冯玉军教授负责的《朝阳法律评论》、刘品新副教授主持的“德恒证据法论坛”、姚海放讲师负责的“中国民商法律网”等。青年教师们根据学科发展和研究情况,邀请国内外同行参与对话,促进彼此间的沟通与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与管理能力。

四是积极“走出去”,参与高层次的科研活动。青年教师们根据研究方向和兴趣,积极参与中国法学会各专业研究会、国家机关、兄弟院校组织的高层次学术会议或者赴海外参加国际会议,就学科前沿、热点案例、立法论证、教学改革等问题展开研讨。依循法学院的学术传统,国家重要立法和社会热点一直是青年教师立足中国现实的研究焦点。近年来,青年教师更加关注跨学科的合作,各专业教研室的壁垒开始打破,法学与其他学科的接触迅速增加,一个崭新的跨学科研究合作框架正在形成。

除了教学与科研之外,法学院青年教师广泛参与学院事务管理是法学院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法宝。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到任青年教师必须担任4年的本科生班主任工作,同时兼任硕士研究生的班主任工作,这为师生良好互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二是青年教师需要担任专业教研室的管理工作,对本学科的规划、教学安排、学生管理、离退休教师事务等方面统筹协调;三是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组织的各类学术型社团组织、校外科研竞赛活动、奖学金评定、推免研究生评定以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事务性活动。

此外,人大法学院也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全方面的关心和照顾,并且力所能及地提供物力财力支持,真正实现“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的管理思路,为学院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从踏入人大法学院大门、成为一名光荣的人大法学院教师那一刻起,每一位有志法学的青年都深刻感受到肩负的历史责任。那种在局外人惊羡眼光中呈现的浮华与荣耀,却需要浸泡着汗水、透支着生命的日日耕耘。三尺书斋绘天下,法治潮头竞风流。祝福你们,行走在法治路上的人大青年才俊们!

原文链接:法治潮头竞风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侧记

(编辑:张利英)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