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科技日报]社科界纪念钱学森同志座谈会侧记
时间:2009.11.25

  作为一位时代的科学伟人,钱学森在自然科学技术工程领域的杰出成就,特别是“两弹一星”的成就有口皆碑,但是有多少人知晓钱老的社会科学情怀?

  11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纪念钱学森同志座谈会,这是社科界首次纪念钱老的座谈会。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黄顺基等十几位哲学专家都对钱老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对钱老那句“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深表赞同。专家们纷纷回忆钱老对自己学术研究的影响,特别是钱老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

  要有一套组织管理的科学方法

  曾与钱老有过33次书信往来的黄顺基说,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钱老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并且非常关心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的贡献,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的重要思想。

  原来,早在30年前,钱老就发表了《组织管理社会主义建设的技术社会工程》这篇文章。钱老认为,要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的伟大革命,要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上层建筑,必须有一套组织管理的科学方法,必须建立比较严密的组织管理科学技术体系,必须培养一大批组织管理科学人才。

  “钱老创建的系统工程就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和使用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对自然界、对社会都是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社会系统工程简单说就是社会工程,同自然工程的区别,它设计的不是产品,而是设计制度、体制、方案和规划。”黄顺基介绍说。

  也许钱老并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一篇文章直接影响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梁树发的学术方向。20世纪80年代初,钱老发表了题为《关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若干认识问题》的文章。就是这篇文章让梁树发把自己硕士论文的题目定为《新技术革命与唯物史观的发展》。

  “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这篇文章对科学与技术二者关系的探讨,钱老对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各自内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前者是认识世界的革命,后者是改造世界的革命,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应该划分开。”梁树发回忆说。

  要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与钱老有过100多封书信学术交流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钱学敏,在说起堂兄钱学森给她写的这些信时,仍然记忆犹新。

  钱学敏回忆说,1989年9月5日,她应钱老的要求给他寄了5本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书。令她吃惊的是,钱老不仅把这些书都认真地看了一遍,而且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在钱老看来,当今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具有一个科学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钱老特别关心在当今这个时代如何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历史唯物主义是和社会科学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要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而哲学不仅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还要扎根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世界社会形态”的课题也是钱老一直关心的。钱学敏说,钱老多次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国的崛起和整个世界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一定要认清当前这个世界发展的主流、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特别是要注意世界交往中的政治斗争,才能保证经济、文化、科学研究不迷失方向。

  发展“大成智慧”教育

  “集大成,得智慧。”教育是钱老晚年最牵挂的一件心事。钱学敏说,钱老认为未来的希望在青年身上,大学要不断培养出具有大智、大德、勇于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杰出人才。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钱老就多次反复地研究和设计中国新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强调教育要缩短学制,要有宽松的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

  “‘大成智慧’的核心就是把科学技术和哲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全与专辩证统一,既要有科学技术知识,又要有文化艺术知识,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面还要掌握信息技术,人机结合,古今中外知识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敏说。

  原文链接:“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社科界纪念钱学森同志座谈会侧记

  (编辑:郑觅)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