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紧密结合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站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相结合的战略高度,对事关我们党、我们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六个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回答,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益尝试。这本书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良好学风,也是增强理论说服力的重要原则。六个“为什么”,涉及高举什么样的旗帜、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坚持什么样的制度等重大问题,既是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认识问题,也是事关我们党、我们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如果只从理论到理论,或实践到实践,那不可能说清楚、说透彻,就不可能让干部群众信服。《六个“为什么”》一书不是孤立地、抽象地就理论谈理论,就实践谈实践,而是力求把抽象的理论问题与生动的实践结合起来,在深刻总结我们党80多年奋斗、新中国60年建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基础上,来分析问题、阐述理论,用活生生的事实、生动的案例来阐述我们党、我们国家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等重大问题。这样的回答既有理论的高度概括,又有实践的有力论证,说理充分,事实生动,容易让人信服。
二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我们党、我们国家之所以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是少数人、不是我们党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现实的必然结论。《六个“为什么”》一书既总结过去,站在宏观的历史高度,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回答了我们党、我们国家的必然选择,又立足现实,站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新起点的高度,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论证了今天我们党、我们国家的“必须”和“不能搞”。这样得出的结论很有说服力。
三是中国与世界的结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既要善于从本国本民族的实际状况出发,思考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问题,又要放眼全球,用世界眼光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此背景下,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既要立足中国,坚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又要放眼世界,密切关注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善于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我们党、我们国家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改革开放,不仅仅是从我们党、我们国家自身的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结论,而且也是在总结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基础上得出的宝贵结论。例如,《六个“为什么”》一书在论述为什么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时,特别联系苏联、东欧放弃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不仅没有出现繁荣,而且导致亡党亡国的教训;在论述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时,特别联系非洲许多国家实行多党制后,结果是“政党林立、竞争激烈,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停滞、政治动荡,国家陷入长期的纷乱之中”的事实;在论述为什么不能走回头路时,特别谈到“走回头路,就会回到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就无法在同世界的学习借鉴和交流合作中实现自己的更快发展。”这样通过中国与世界、正面与反面的事实对照,就把深奥的理论问题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更有说服力、感染力。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要完成这样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把我们的青年学生培养好,很重要的一条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从总体上看,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新时代,思想活跃、朝气蓬勃,善于思考、善于学习。我们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要善于把握青年学生的特点,把握时代的特征,更加自觉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做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不断提高理论武装的效果。
本文摘自:《北京高校师生学习<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座谈会发言摘登》
原文链接:http://www.gmw.cn/01gmrb/2009-06/11/content_932397.htm
(编辑:王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