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科技日报]孔子学院兴盛告诉我们什么
时间:2009.11.19

“中国文化成果最基本、最富有创造力的内容是语言,语言的述说是一种活动,或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

继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揭牌后,作为国际汉语教育载体的孔子学院已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生根发芽”,并呈茁壮成长之势。

近几年,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继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揭牌后,作为国际汉语教育载体的孔子学院已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生根发芽”,并呈茁壮成长之势。

汉语为什么这么热?如何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当前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上,与会专家就孔子学院的发展与建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文化充满魅力,更充满机遇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汉语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掌握汉语对个人发展和生存更是一种潜在的机遇。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的教授拉多萨夫·普西奇是一位汉语的爱好者,更是一位资深的研究专家。他表示,孔子学院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中国希望通过孔子学院、通过文化和汉语,让现代化的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人民也需要更准确地了解中国。

  中国的发展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的文化更让世界充满了好奇。中国文化的魅力更让国外汉语学习有了深厚的土壤。了解中国,熟悉中国,走近中国,感受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中国的文字、中国的书法、中国的服饰、中国的烹饪……一连串的中国符号让老外们应接不暇。

  担任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院长的拉多萨夫·普西奇曾做过一次调查。在他的调查中,对“你为什么到孔子学院学习汉语”这一问题,竟然有75%的学生回答学习汉语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在拉多萨夫·普西奇看来,要想了解中国,就要在学习汉语的基础上懂得中国文化。他举例说,16、17世纪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传教士为了顺利完成在中国传教,不得不适应中国的环境,通过学习汉语达到与中国人交流的目的。他们除了学习中国语言之外,也要尊重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在这个基础上,西方国家才能真正地开始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中国文字。

  曾推动埃及两所孔子学院建设的北京大学林丰民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表示,“汉语热”跟中埃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分不开的,近年的中国文化热应该跟中国与世界交往越来越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他表示,随着中国人到埃及旅游的增加,埃及学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导游市场非常缺人才。三四年级以及高年级的学生都出去兼职当导游,收入比他们的老师还要高。有些领导去访问的时候问学生,说你们学了中文以后想做什么,全都举手说当导游,有需求就有市场。

  林丰民介绍说,中文是很难的一门外语,但埃及学生学汉语的热情很高,埃及这几年的确掀起了一股汉语热,包括一些汉语班在内,每年招生的时候都是门庭若市,甚至有一年因为怕报名报不上,学生们还发生了冲突。

  辽宁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魏宝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海外地区的推广、传播及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统魅力及海外各国人民想与中国打交道等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对于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研究,其最为根本的目的是与中国人打交道,表现在经济贸易领域便是希望在与中国人的交流沟通中获得巨大商机,从而赚取更多的利润。

  魏宝涛举例说,这其实不难理解,就如同英语一样,中国学生对学习英语的体会是深刻的,因为英语能够在升学和就业之中获得较多的机遇。“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掌握了一门语言和文化,就能够在较多的交流沟通场合和情境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便利和实惠。”

  魏宝涛表示,“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的普及和推广,一方面增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了解,加快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速度;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借助于此种文化推广模式,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开始关注和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纷纷走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了解自己一直以来就有好感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发展和壮大,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如果今天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还没有将中国作为他们坚持学习和关注的对象,那么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必定要因为此种无视而付出代价。”

  汉语教育将形成新产业

  在国家汉办的推动下,以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为主要载体的汉语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短短5年的时间,就已硕果累累。

  据中国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10月30日开幕的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上说,截止到目前,中国已经在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80多所孔子学院和200多个孔子课堂。今年前三季度,共开设各种层次的汉语课程8000多班次,注册学生20万余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6000多场次,参加人数250多万人。另据国家汉办副主任马箭飞介绍,国家汉办计划在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尚未建设孔子学院的国家和地区推进孔子学院的设立,同时重点发展孔子课堂。

  许琳说,孔子学院雨后春笋般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和交锋,使汉语言文化传播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好局面。据有关数据显示,到2010年,全世界的孔子学院将会达到500所。

  一个新的产业即将形成,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片看好。

  “孔子学院建立和发展的定位是典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文化交流机构,通过这个渠道,世界各地的汉语爱好者和学习者能够参与到最为纯正的汉语教学过程中来。”魏宝涛说,正如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制定的对外汉语教学规划《汉语桥工程》所概括的那样,现如今“汉语”已经逐渐成为各国喜爱中国文化的人们与中国交往沟通的坚实“桥梁”与“纽带”,因此,汉语推广必将快速发展。

  魏宝涛表示,在全球大多数国家深陷金融危机泥潭的形势下,中国的国际印象更为深刻。一定程度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强劲势头已经吸引了世界各地大批喜欢中国文化的人们来关注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可以由此推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提升,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不断壮大,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将会得到更多世人的喜爱,而且这也带动和催生我国国际汉语推广产业的不断发展,此产业的发展远景是光明的,更是有其内在驱动力的。

  “中国文化成果最基本、最富有创造力的内容是语言,语言的述说是一种活动,或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拉多萨夫·普西奇表示,这种生活形式所包含的全部文化内涵需要通过价值体系表现出来,并需要在不同时空穿梭。因此,每个人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可以说,一个“求远远大于供”的市场规模及需求量为我国的国际汉语推广项目及计划铺垫了发展的阶梯。

  人才紧缺,教材编写是发展瓶颈

  在国家汉办的指导下,全国主要高校已经培养和正在培养专门进行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的高级人才。但从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缺口很大。

  特别是教材的问题急需解决。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贺阳教授表示,当前的国际汉语教材建设还不能满足孔子学院教学的需要,还不能完全适应孔子学院现在的发展。

  “从孔子学院的反映和驻外使领馆的情况反映来看,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多语种的教材还比较缺乏。过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大部分是针对英语国家的,对词汇的注释、语法点的讲解和文化知识的介绍都用的是英文。”贺阳说。

  贺阳指出,在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开展的形势下,这种教材就不太适用了。因为很多国家官方语言和母语都不是英语,如果语言是英语,会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现在多语种教材的编写是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的一个瓶颈。“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发现一些很重要的国家,像法国、德国、日本,他们都反映缺少适用于他们国家母语的教材。”

  对此,贺阳建议,新编教材时要尽量做到用多语种来编写。同时,将优秀的主干教材、国内外都比较有影响的英语版教材翻译成多语版,这样也可以使优秀的主干教材使用范围最大化,提高使用效率。

  此外,国际汉语教材的本土化也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贺阳说,同样是英语国家,可能因为当地的国情不一样,民族文化不一样,对汉语学习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英语地区目前使用的英语版教材很多,但这些国家也提出来需要本土化的教材。”

  贺阳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同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的赖志金的认同。她以德国为例说,一般中国出的汉语图书,德国当地的本土老师教起来就觉得有问题,因为都是英文的翻译,有一些不够准确。她表示,本土化的教师需要中洋结合,因为有些注释在德国要适合德国人的习惯,在法国要适合法国人的习惯。

  贺阳也指出,本土化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合当地的需要,在解释上要适合当地的习惯。他建议,编写本土化的教材,比较好的途径应该是利用孔子学院这个平台,国内的汉语教师能够和当地的汉语教师合作来编,再逐步过渡到由当地本土化的教师来编。“换句话说,国际汉语教学的本土化应该是积极推动的一个方向,因为只有本土化才可能最终使汉语的国际传播获得巨大的发展。”

新闻链接(据新华网)

  “一只猫、两只猫……”这简单整齐的中文朗读声,回响在英国一所中学的教室里,出自十一二岁的英国孩子口中。这是记者日前在伦敦金斯福德中学看到的情景,显示出在英语热席卷中国之后,汉语风也已吹进了英国的中学校园。

  位于伦敦东部的金斯福德中学是英国第一所将汉语列为必修课程的中学,从2000年起学校就规定学生入学第一年每周要上两小时的中文必修课,之后还可以选择是否将汉语作为自己的GCSE考试科目。GCSE考试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初中毕业考试,汉语进入这一体系便说明得到了英国基础教育系统的正式认可。

  汉语在金斯福德中学受重视的程度从校长也有一个中文名字“戴岚”就可见一斑。她自豪地介绍说,今年金斯福德中学参加GCSE汉语考试的成绩再创新高,85%的学生都达到良好等级以上。并且,该校学生代表队还刚刚赢得了今年英国汉语演讲大赛的冠军,这已经是最近四年内的第二次夺冠。

  在英国,重视汉语教育的中学并不只有金斯福德。2007年,英国专长学校联合会与中国国家汉办合作,正式启动了第一所以中小学为基础的“孔子学院”,并在其下属5所汉语教育开展较好的中学设立了“孔子课堂”,金斯福德中学是其中之一。如今,开设“孔子课堂”的英国中学已增加到了12所。

  专长学校联合会首席执行官伊丽莎白·里德说:“这些课堂对鼓励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她告诉记者,专长学校联合会的目标是在2012年之前,在英国学校体系中大幅度推广汉语教学,为每个有意愿学习汉语的学生提供机会。

  这一目标是基于中英两国日益增多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随之而来的汉语人才需求。英国首相布朗在一段视频致辞中说:“(专长学校联合会的行动)不仅促进了汉语教学,而且提高了大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09-11/19/content_125421.htm

(编辑 刘男)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