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戴逸:加强国际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
时间:2009.11.07

戴逸,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1926年生人,毕生致力于清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从1978年起,戴逸用7年时间主持编写了70余万字的《简明清史》,理清了清代历史的主要线索;20世纪80年代中期,戴逸先后主持编写了《清通鉴》、《清史编年》、《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等著作。

戴逸教授以83岁高龄出席本届汉学大会,心系汉学研究事业。汉学大会开幕式后,戴逸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认为,目前汉学研究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良好时期,国家的重视和世界文化的交融,为汉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当谈到清史研究在汉学发展中的作用时,戴逸教授指出,清代是中国古代史的结束,同时也是近代史的开端,以往世界上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汉唐等阶段,对中期历史研究则较少,但是近年来世界学术走向有逐渐向两头延伸的趋势,即研究清史的专家和机构日趋增多。发展国内清史研究,可以以此为纽带和平台,加强和国际学术同行之间的交往,进一步推动汉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汉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近代历史的原因,大量珍贵的典籍文献和历史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地,有些文物对国内清史研究和汉文化研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也有必要以此为媒介,加强国际汉学事业的交流合作,实现国内外的资源共享,这也必将有利于我国相关研究的发展。

至于我国目前在汉文化推广中存在的不足,戴逸教授认为主要体现在受众对象上,目前我国汉学文化推广,主要还是针对国外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的研究机构,他们中很多人都是“中国通”。但是对于欧美的普通民众,汉文化对他们来说还甚为陌生,大众是文化的最有效载体,我们应加强对民间汉文化的推广力度,让更多民众充分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经典文化,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戴逸教授认为,目前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汉学研究和推广的投入力度,重点是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人才在文化推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那些既通晓中国文化又谙熟外语的人才。随着汉学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他们必将在国家文化推广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编辑:焦文雅)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