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英国报刊中孔子形象的演变:专访英国汉学家司马麟教授
来源:文学院
时间:2012.11.06

司马麟教授是英国著名汉学家,近年来主要从事中英翻译、中国政府的文化政策和孔子教育模式方面的研究。11月2日上午他抵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中文新世纪》报记者在会前对他进行了专访。

尽管风尘仆仆,司马麟教授依旧显得神采奕奕,交谈中不时表现出英式幽默。谈起他和汉语的渊源,他感慨地表示,兴趣之外,更缘于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虔诚和向往。

司马麟教授提到:“最近的一次来北京还是2009年举办上届汉学大会的时候。”说起上届汉学大会,他兴奋地说:“我记得那天晚上下起了大雪,我没有带太多的衣服,所以很冷。尽管如此,我却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美,尤其是大家一起踏着雪参观故宫的时候,皓月当空,很像一幅山水画。”多年来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使司马麟教授具有一种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审美趣味。除了那场大雪,更让他难以忘怀的是第二届汉学大会中的学术交流盛况,“我觉得世界上这么多的汉学家聚在一起交流,是一件很有意义很有趣的事情,你会有很多新的收获和灵感。”他还向记者介绍,在上届汉学大会上,他主要就孔子学院对英国汉学的影响做了主题发言,并指出其在英国的建立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英国的传播与发展。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学习中文的英国人越来越多。在他任教的中文翻译教学班上,主修汉语的就有四十多人,而辅修汉语的也有三十多人,可见一斑。

在本届大会上,司马麟教授将作“1700-2000年英国报刊中孔子形象的演变”的主题发言,并试图从英国大众媒体和读者的视角切入,以报纸为载体,考察三百年来孔子文化在英国的传播史和接受史,进而分析近年来中国对外文化政策、汉学在英国的发展及其影响。他以1699年为时间起点,查阅了近三个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的报刊资料,发现英国各大媒体平均每年会有二十次左右涉及孔子的言论。“以前英国的报纸不是特别关注国外的新闻,没有太多的关于中国文化事件的实事记载,提到孔子的时候,都是对其语录的引用,而这背后的动机,却不是出于对孔子文化的发掘和传播。那么,为什么要引用孔子的话呢?”他饶有兴致地说道:“因为在英国人眼里,东方的孔子是一个在为人处世方面很聪明的人,他与西方的苏格拉底这些哲学家不太一样。更有意思的是,在早期的报纸里,很多引用的语录是记者随意编撰以求吸引大众眼球的。那时英国人对孔子尚存误解,但近年来情况出现了变化,通过对比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问题。”

对于本届大会的期待,教授提到了主题为“中国典籍的翻译及其当代意义”的分组会议。“翻译是文化间交流的桥梁,翻译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文化的传播和接受。关于这个问题已经形成了一门学问,这背后有一整套理论,我现在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教学,所以这次特别想听大家介绍和分享这方面的经验。”

谈及本届大会主题“汉学与当今世界”,司马麟教授赞赏道:“汉学发展到今天,内涵越来越丰富,文明的对话也越来越频繁,当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很有借鉴作用。所以,这个主题是很有意义的,我相信这又将是一次愉快的汉学之旅。”

编辑:裴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