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许嘉璐:汉学的“三个面向”与人类新秩序
来源:人大新闻网
时间:2012.11.06

11月3日上午9点,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开幕式在中国人民大学如论讲堂拉开帷幕,第九届、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在会上进行了主旨演讲。

首先,许嘉璐先生对与会的领导、嘉宾、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为自己能连续参加三届世界汉学大会感到非常荣幸。基于世界汉学大会越办越好的现状,许嘉璐先生热切地说道:“近年来,在中国国内,汉学已经取得了飞快的进步。研究规模的扩大、研究经费的增长、研究课题的广泛、研究成果的深入,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可比拟的。这是人所共见的事实,这是中国文化的苏醒,更是努力在学理上把古老传统与当前现实结合起来探索的继续。与此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一股反思我们的时代、回顾人类祖先曾经思想共进的潮流一直波澜不惊地延续着,这不是一个或几个国家学术界的事情,在我看来,这是人类一次新觉醒的开始。”

接着,许嘉璐先生提到他所说的“新觉醒”是相对于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而言的,并强调“轴心时代”是人类一次极其重要的觉醒。“从那时起,人类就像从茫茫的黑夜中看到了曙光,有了心灵的方向。在此后的长途跋涉中,虽然困苦艰难,时时出现邪恶、昏聩、暴虐和兽性,前进中又有后退,崛起后又出现了沉沦。但是,良知、理性和正义一直在起着历史平衡器的作用,并引导着人类不断探索前进的方向和道路”。然而,聚焦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一场空前的危机:世界动荡、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人类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探索都无法在实质上改变什么。针对这一点,许先生认为原因是“风行全球的工具理性、技术至上、金钱崇拜、中国教育体系、文化产品、宗教宣传,已经占据五大洲的每个角落。人们思考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的一切问题,不由自主地都把金钱、技术放在第一位,甚至放在核心的位置,放弃或者不懂得应该把自然和人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当下,大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矛盾与危机,归根结底是人的主观造成的。”批判现代生活,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人类与宇宙的关系,他继续说道,“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的手脚无限加长,眼耳越来越敏锐,这就强化了人们对自己应对客观世界能力的过高估计。人类自以为是宇宙的中心,无论是在自然面前,还是在他人面前,变得越来越狂妄,越来越霸道,其实也越来越成为自己所创造的种种物质的与精神的、实在的与虚拟的对象的奴隶。”

当今的世界已经远离“轴心时代”各个圣贤的教诲与期望,反而越来越走向自我毁灭。许先生认为,现在是时候让人类学会放下身段认识自己的微不足道,谦恭地寻求安宁,和善地生存下去并且共同发展,以便让我们的子孙获得真正的幸福之道。在如何对待自然与他人的问题上,他提出了中国传统三家的视角: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道家以“道”为核心的宇宙观、佛教“缘起性空”的本体观。这三家其实是从不同角度告诉我们应该以敬畏、感恩的心态,以符合自然和社会存在与发展规律的思路对待地球,而这在各种宗教和信仰中也是有类似理念的。

基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普世价值,许先生强调在现今世界,所有的文明都应该回归源头,重新品味,努力追及先代哲人圣贤的智慧,这也是当代哲学特别关注经典诠释学的重要原因。接着,他又针对汉学的发展提出“三个面向”:面向当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汉学“面向当下”是有其必然原因的,中国的学术传统注重实用,关注现实,其品格之一就在于面对当下、知行合一。现代化的发展对学术传统和蕴含在人民生活中的传统冲击越来越大,这使得今日的中国百姓亟需汉学的精华,亟需学界的关怀。他们既需要学界针对现实问题,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同时吸收其他文化营养,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方法;也需要学界通过各种媒介深入社区,进入中小学,向人们——特别是向青少年——贡献自己的知识和见解。他强调,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立足今日之实际,以今日之视野,审视、解读、讲述传统。

汉学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决定了汉学要面向世界。世界需要汉学,中国文化的诸元素可以为人类构建未来伦理提供参考;同样,汉学需要世界,只在固有的圈子里解读和反思,汉学就难于攀上下一个高峰,难以为中国和世界贡献智慧。为此,汉学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汉学界的交流,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用许先生的话说:“‘走出去’,最好有相当数量的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能够在外面住下去;同样,‘请进来’,最好能够有一批外国的学者在中国住下来。中国的和外国的学者都需要在对方的生活和文化氛围里获得直接的体验,把握对方思维特点及其形成的传统与现实因素。”基于此,孔子学院提出了“新汉学计划”,并与中国不少高校偕同创新,为扩大并深化这一领域的中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和平台。

提到汉学“面向世界”,许嘉璐先生提出应向世界各国民众介绍中华文化,以期摆脱中华文化在文化他者眼中浓重的神秘色彩。同时,汉学“面向未来”与“面向世界”是紧密联系的。未来的世界将会是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寻找共同价值且各自保持个性发展的世界。对于二者的关系,许先生说:“没有世界的眼光和视角就没有未来,不‘面向未来’也就不可能‘面向世界’”。在汉学“面向未来”这点上,师承是有着极大作用的。虽然师承可能导致宗派对立、固步自封等问题,但是无可否认,师承对人才的延续具有积极意义,更对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这句话,不仅是中国历代学人共同的终生奋斗目标,更应该成为汉学“面向未来”的圭臬。相应的,在研究领域上,微观与宏观、考证与史论都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汉学要“面向未来”就要设想未来的中国和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从而思考从现在起我们为了那一天应该做些什么。

回归到最开始提及的反思、觉醒和人类伦理,许嘉璐先生指出,“汉学面向未来,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不同信仰间的对话,寻找共勉和义理自不在话下。人类的不同信仰是不同文明的脊梁和灵魂,几个主要文明影响了几千年来世界的格局和走势。面向世界和未来,就不能不想到不同信仰的未来。”对比当今社会,显然“从‘轴心时代’起,带领着人们走到现在的种种文明和信仰,现在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压力”,许嘉璐先生强调,唯一的出路也许就是各种文明在各自反省的基础上携手为构建人类的共同伦理而努力。

对于汉学的“三个面向”,许嘉璐先生提到,我们在很多方面没有做好准备,突出体现在汉语的世界眼光和人才培养上。因而不同文明和信仰之间的对话、互学和交融是最佳选择。汉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当然,汉学的发展也离不开汉学家们的齐心合力。最后,许嘉璐先生对世界汉学大会这个意义重大的平台也给予了厚望和衷心的祝愿。

编辑:裴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