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世界汉学大会分组会议简讯
来源:人大新闻网
时间:2012.11.06

11月3日下午,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的五组分组会议同时举行,主题依次为“‘新汉学’的趋势与展望”、“中国道路与世界经济秩序”、“文化差异与国际政治走向”、“传统伦理与人类的未来”和“中国典籍的翻译及其当代意义”。大批来自国内外的学者们共聚一堂,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学术见解,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在以“‘新汉学’的趋势与展望”为论题的第一分会场中,台湾东华大学何重谊教授围绕“新汉学”的概念,强调只有不同文化相互交融才能产生新能量。海德堡大学梅嘉乐教授以一个外国学者的视角关于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进行反思,并表达了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期望。随后,波恩大学顾彬教授阐述了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和西方概念的变化。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则强调汉学有自己的传统和脉络,认为对于汉学应该从多文化多角度予以理解。在第二分会场中,耶鲁大学司马懿教授针对民国时期神学对今天的意义做了精彩的解读,强调基督神学必须与当今中国文化相结合。北京大学钟志邦教授则以“汉学与汉语神学”为主题,对各个宗教的发展状况作了详尽的解释并殷切希望汉语神学能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杜伦大学司马麟教授对于1700年到2000年英国报刊中孔子形象的演变做出了细致的解说,将孔子作为中国的文化标志与苏格拉底等古希腊哲人做比较,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以“文化差异与国际政治走向”为主题的分组会议中,韩国成均馆大学李昤昊教授讲述了朱熹对传统儒学的发展,并由此引申至锻炼身心的重要性及方法。在此之后,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德保仁教授强调了汉学的使命,即将“中国世界”的意义传递到非中国的世界中去,并提出进行中国关系联网建设的主张。在以“传统伦理与人类未来”为题的分组会议中,来自坎特伯雷大学的伍晓明教授提出了“文化交流的条件”和“中国文化的身份认同”等问题。我校梁涛教授以“‘亲亲相隐’与‘隐而论之’”为主题,表达了自己对学术界争论的看法。澳门利民学社赵仪文教授发表了以“新型中国研究与价值追寻”为主题的讲话。他通过阐述蔡元培、胡适、冯友兰的思想以及“中体西用”等观念进行了发人深省的讲述。在以“中国典籍的翻译及其当代意义”为主题的会议中,悉尼大学杜博妮教授从现代汉学的快速发展谈到了汉学的普适性,强调了汉学家们的作用。香港浸会大学费乐仁教授将关注点放到儒学典籍翻译上,并强调学者要注重典籍的多元化理解。来自波恩天主教学术交流中心的汉克杰教授提出了对《易经》系统整体性的研究方法,这对我国研究《易经》具有较为深刻的意义。

编辑:裴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