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举办 百名汉学家共议“汉学与当今世界”
来源:文/校报 图/新闻中心 网新社 文学院
时间:2013.04.03

11月3日,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堂隆重开幕。海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以“汉学与当今世界”为主题展开对话交流。

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国务院参事、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中国人民大学老校长、孔子学院总部高级顾问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美国贝勒大学前校长David Jeffrey教授 ,美国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前会长Robert Kapp教授,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Martin Jacques教授,日本东京大学Kuniyasu Kondo教授,斯洛伐克科学院Marian Galik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Bonnie McDougal教授,德国波恩大学Wolfgang Kubin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Guy Alitto教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前校长黎建球教授,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匈牙利驻华大使Sandor Kusai教授等出席开幕式。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主持开幕式。

本届大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家汉办共同举办,是继2007年、2009年两届世界汉学大会之后的又一次全球范围的汉学研究盛会。大会以“汉学与当今世界”为主题,意在梳理传统汉学与当代研究的承续,推进中国主流学术与海外汉学的沟通,探讨世界对中国的阐释以及“中国道路”对世界的意义,通过语言与思想、汉学与国学、“新汉学”与世界大势的相生互动,使“文明对话”与“文化交流”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大会论题不仅包涵汉学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更扩展至政治、经济等相关领域。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开幕式中致辞。

郝平副部长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对话的世界,汉学有责任突破学科的界限,为“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做出更多贡献,更有效地推动文明间对话与和谐世界的建设。本届大会不仅在文明和文化的层面上讨论汉学的意义和责任,还将一系列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贯通起来,将会有助于引导和建立一个更加应运时变、更具对话能力和更有责任意识的“新汉学”。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在开幕式中致辞。

陈雨露校长表示,经过五年的发展,世界汉学大会正在产生愈发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成为中外学者沟通和交流的重要论坛,标志着当今汉学的发展和走向。本届大会的论题旨在察古而立于今,视往以知来者,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机遇和世界大势,必将使中国道路具有汉学的视野,必将使传统的汉学进一步融通古今学术、跨越学科界限、含纳现实关怀。

许嘉璐副委员长以《汉学的三个面向与人类新秩序》为题作主旨演讲。

他强调,在现今世界,所有的文明都应该回归源头,重新品味,追及先代哲人圣贤的智慧。围绕汉学面向当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内涵,他强调,汉学要面对当下,知行合一,以今日之视野,审视解读人类社会,构建伦理新秩序;汉学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汉学面向世界是汉学发展应有之义,要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同时,面向世界与面向未来应是紧密结合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应成为面向未来这一旨意之圭臬,反思现实的问题,设想未来的世界,从而为构建未来伦理新秩序提供参考。汉学的发展任重道远,有赖于全球汉学家的共同努力,世界汉学大会的举办对此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在为期三天的大会上,国内著名学者汤一介、乐黛云、方立天等受邀点评,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高级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美国贝勒大学资深教授谢大卫、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张隆溪等知名海外学者在分组会议上发表论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念群、南京大学教授程章灿等中国大陆学者将就相关议题发表见解。

本届大会共设有“‘新汉学’的趋势与展望”、“中国道路与世界经济秩序”、“文化差异与国际政治的走向”、“传统伦理与人类的未来”、“中国典籍的翻译及其当代意义:对译及其差异”等五个议题,同时,设有“汉学的未来与‘孔子新汉学计划’”一个大会专场,及“中外文学大奖获奖者论坛” 、“孔子学院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两个专题论坛,对大会议题进行更为开放和更加具体的延伸。

世界汉学大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举办,2007年3月第一届大会的主题为“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2009年10月第二届大会的主题为“汉学与跨文化交流”。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世界汉学大会”不仅是具有广泛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同时也是沟通中国主流学术与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平台。相信本届大会必定会对汉学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意义,尤其是本届大会所提出的“大汉学”与“新汉学”的构想和实践,更将进一步推动世界汉学研究的发展和振兴。

编辑:浩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