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社会科学网]“十九大精神高端理论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18.03.29

2017年11月1—2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承办的两场“十九大精神高端理论研讨会”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汇聚了中国人民大学多个学院近30位知名教授和学者,以解读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文本和系列重要精神、推动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的深度研究为目标,开展深入研讨和交流。本版特摘登部分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十九大精神的学习研究是长期任务而非应急之举

参与此次研讨会的学者来自多个学院,这也说明对于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解读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样一个复杂、丰富、庞大的理论体系,中国人民大学有着很好的学科基础、学科群落来支撑。学者首次要有一种服务国家、服务政府,跟党走、主动诠释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种主动性、认同的自觉性,来自于我们学校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其次,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理论基础、哲学方法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并不是短期的应急之举。再次,党和国家对人民大学寄予厚望,时代对我们产生新的要求,希望学者们能够从更深入、更自觉、更系统的角度把握历史机遇,表达自己、彰显思想魅力,为社会贡献、为国家充分发展作出努力。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作为第一批国家高端智库,更需要乘势而上,产出更多真正的思想成果。最后,党的十九大之后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到教学指南上,学者们也要将相关的研究成果运用在课堂上和教学上。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伟)

理解党建应从中国自身视角出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实际上就是党的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党的领导、党的建设问题占了全文六分之一的篇幅,这一比重前所未有。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关于党的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深入理解:首先,从党的发展历史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进入新的时代,这与我们当前的历史方位是一致的。其次,从政治学角度来看,我们提出党的领导核心,是因为我们的政党与西方选举出来的政党的发源环境不同,是建立在国家和民众之上的、从革命到执政政党,具有足够的领导自信。因此,要从中国政党本身的发展出发看问题,西方的东西解决不了东方的问题。所以,中国政党的逻辑、全党的核心只能从中国来解释。再次,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理想主义,理想是精神支柱,把共同理想写到制度里就体现了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作者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德山)

准确把握“新时代”的理论要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描述人类发展历史阶段的时代,不是关于社会形态的时代。新时代准确来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新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的一个阶段。新时代起始于党的十八大,历史的起点一定要弄清楚,否则就不符合历史逻辑。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因果关系,不是我们进入新时代矛盾发生了转化,而是矛盾发生了转化使我们进入了新时代。

(作者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应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综合理解,即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三个“没有变”:中国发展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另外,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化解问题,首先要抓住发展不充分,利用中国大国优势与空间优势,利用中国发展阶段的多层次性,在中国国内建立全球的生产网络,把东西部的发展统一起来,重新进行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的再造过程;其次,发展不充分和发展不平衡要分开来看,通过解决发展不充分化解发展不平衡,同时重构中国的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

(作者为经济学院教授谢富胜)

准确把握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

相比以往的国家安全观,这次提出的是开放、合作、综合、可持续的国家安全观,可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理解:一是理念层面,总体国家安全观是综合性一体化的安全观,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维护国家安全。二是原则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里讲到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新时代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宗旨和原则。三是举措层面,这次报告提出维护国家总体安全是预防性的、可持续的国家安全观,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推动全社会维护国家安全的实力等。

(作者为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伟)

依法治国的新论断新举措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围绕依法治国提出了众多新论断、新举措以及新要求,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性。第一,进一步深化了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这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这些年我国在依法行政层面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下一步就是要在法治中平衡公权力和私权力的关系。第三,提出了更重要的顶层设计,通过成立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实现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形成权威统一的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这是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重要体现。第四,新时代的法治建设更加注重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和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实现,强调法律制度本身就是要保障人民的权利,就是要保护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和权利的实现。

(作者为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林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命题

总体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实践的话语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核心范畴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其产权基础是坚持自然资源的产权公有;其价值取向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与之适应,还要维护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其价值属性是生态文明的成果应该被全民共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领导力量是党的领导。第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具体命题在于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应从学理上进行深入分析。第三,习近平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目标是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作者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

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多重意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人民为中心”在14个基本方略中排在第二位。而以人民为中心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中心。其次,人民是一个变化又复杂的概念,以人民为中心要有重心、有针对,如果抽象地讲可能抓不住重点。在时间上是当下的人民,在层级上应主要以下层民众为基础,在数量上是大多数人民,在需求上是困难的人民。最后,以人民为中心是为了人民,而不仅是把人民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依靠力量。在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时,也要以人民为中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什么、促进什么,通过改革增进人民的获得感。

(作者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

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路径在于继续深化改革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部署会上,提到了“七个必须讲清楚”,其中第五个就是讲清楚社会主义矛盾带来的深远影响。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原因从供给侧看,中国的增长速度远超美国,在新型经济体里也排在前列;从需求侧看,人民从追求数量转为追求质量,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但是更高层的需求像健康、安全、环保等并未得到充分满足。新的主要矛盾体现在民众关注点发生变化、居民收入分配仍不够平等、城乡差距还在扩大,以及地区差距仍然很大。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路径在于,深化改革,实现质量、效率、动力三统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点;鼓励中高端消费,以消费促升级,发挥需求对GDP拉动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稳定房价,拓宽居民的投资需求等。

(作者为青年长江学者、国发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

新时代为行政管理体制提出新的发展走向

党的十九大把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张,提到新的高度。党的地位怎么体现,如何把执政党的领导主张转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途径,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研究新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其中的思路和逻辑贯穿于“五位一体”全面布局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使得国家治理将从发展行政走向生活行政。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行政体制改革的任务提出四个走向的具体要求,走向简约化、走向科学化、走向分权化和走向一体化。

(作者为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鹏)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调整从党的建设开始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动力机制、主线、产业结构、结构特征和具体举措作出了明确的表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时期,推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一系列调整和改革,要建立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等相互融合的产业体系。体系的调整核心在于利益机制的协调,而利益机制的协调在于制度的调整。新时期很重要的经济改革的本身并不在于经济,市场建设的本身并不在于市场领域。这就注定了在新时期要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必须要超越过去的改革思路,不能就市场谈市场,就经济谈经济。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能够看出,“四个全面”的核心逻辑、基本落脚点是全面从严治党,只有这样全面改革才能有政治保障和方向基础。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里一个重要主线就是把党的建设、政府体系的改革纳入了新时代治国方略核心要点。其中可以解读出四项新内容:第一,要推行围绕着地方政府核心利益的财税改革;第二,要改革围绕着政府行为模式的监察体系;第三,要围绕着政策传递和改革传导的中间机制进行机构改革;第四,要对党政上面一些传统思路进行重大调整。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本意涵

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时代?时代观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一种思路方式、工作方式,首先提出者是列宁。所以要先分析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外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个历史条件、社会条件出现什么样的特征,我们才能出现什么样的基本策略。其中有三个关键词:时代的条件、特征、策略。特征是对新矛盾的判断,对理论者有了更深入的要求,对执政者来说挑战性更大。如果只是生产力那很简单,主要矛盾就是发展经济。目前,矛盾多了,而且是很弹性的。因此,这个特征的判断、矛盾的判断给执政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怎么解决这种矛盾,那就是实施方略。构成新时代的基本条件包括三个层面:经济的、思想文化的、政治制度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变了,世界环境都变了,因为这个变化,所以称之为“新时代”。

(作者为长江学者、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国发院副院长杨光斌)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新阶段

发展要靠改革,新时代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做出这种判断主要源于两个依据:一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提到了发展马克思主义,表明未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要解决通过改革开放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还要通过改革开放解决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或者思想奠定基础。二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新时代的改革、发展、开放都将围绕这个主要矛盾的转化全面展开。

因此,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是未来的改革将从更多关注生产力发展、效率提升到继续关注生产力、生产效率的同时更多关注共同富裕;二是未来的改革将从更多关注市场化进程转向在继续推进市场化的同时更多关注社会的全面发展;三是未来的改革将从过去通过改革更多地关注速度、经济增长总量到更多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与经济结构;四是未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将从更多关注增长到在实现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更关注经济发展水平;五是未来的改革将从非均衡的改革方式转变为更多重视均衡的改革战略。

(作者为长江学者、一级教授杨瑞龙)

新时代大国外交的新特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外交上的一些新特点,主要包括新定位、新理念、新方式、新战略和新实践。这些新特点都表明中国正在积极地参与世界,而且有了自己新的全球世界哲学、全球设计理念,也是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部分。中国总体发展态势的稳定,科技、军事的快速发展,再加之当前西方问题的增多,世界乱局的不稳定,全球问题的严重化也都迫使西方寻求与我们合作。因此,为了确保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目标能够实现,中国的外交要站得更高,拿出多种对策。首先要稳定大国关系;其次,要想办法化解日本的“四国集团计划”;最后,要在全球治理、一带一路这些问题上寻求落地,行稳致远。另外,还要以保护海外利益为驱动,以需求为驱动,增强中国在海外的军事实力。

(作者为长江学者、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以往外交理论的新超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是对以往外交理论的超越,在三个层面进行了创新:将中国的内政外交统筹起来,既要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同时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结合起来,将解决中国的自身问题、争求大国富强和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结合起来;凸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人类共同价值,强调处理当代国际关系问题时的中国智慧,参与全球治理时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等。

(作者为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蒲俜)

推进合宪性审查仍需新探索

党的十九大报告法治部分有很多新提法,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过去中国有宪法监督、宪法实施,这是第一次提出合宪性审查的概念。合宪性审查的工作跟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如何把合宪性审查的工作在国家制度中落实下来,有些学者建议直接模仿建立美国式的司法审查制度和德国式的宪法法院制度是不对的,因为中国有非常独特的特点,跟其他国家不同,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有新的探索。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全国人大、人大常委会制度下设立一个专门委员会,专司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宪法职责。这项工作只要先开展,制度是可以自动生成和发展的,在这个制度之下就可以开展合宪性审查的工作,这里面不光是组织上的建设,还需要很多程序上建设的具体配合。

(作者为法学院教授张翔)

新时代中国特色民生保障体系的演进特征

对古代、近代、当代对民生的时代变迁进行梳理,我们会发现当代的民生思想到达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来看,其中涉及民生的五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占了报告全文的三分之一。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讲五大体系,讲的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民生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民生领域,我们应特别关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现在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定位更高了,这也标志着我国卫生工作战略的转型,从过去解决缺医少药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而今是解决健康问题,为中国提供健康保障。从中也可以看出其治国理政思路的转变,即从开始的管吃饭,到后来管吃药,到现在管健康。

(作者为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虎峰)

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性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首先是经济问题,但又不全是经济问题,这其中包含了政治需要、伦理需要、社会和谐的需要等,都包含在美好生活的需要里。所以说,党的十九大报告始终贯穿着社会公正的价值取向,无论是基本方针、深化改革、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还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国两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体现着公正的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看,民主是最基础的东西,法治也是基础的东西,法治也要在公正基础上建立。自由和平等,公正是它们的合体,在相关的概念里,公正是核心性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公正的视角来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待于更多学者深入理解分析。

(作者为长江学者、哲学院教授马俊峰)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变化与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公认的治理现代化标准是国家治理过程中需要有法制、分权、治理主体的多样化这三大内容。十九大报告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明确提出了要增加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权力。另外,报告还提到在省级以下党的机关和行政机关要合署办公。合署办公后,运转机制是什么,党的领导跟业务的领导如何融合,都需要我们密切关注深入研究。此外,政府内设机构的规范化,构建国家的监督体系等都是党的十九大精神中需要我们持续关注的课题。

(作者为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祁凡骅)

原文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十九大精神高端理论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编辑:王毅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