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北京教育]郑水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
来源:北京教育(德育)
时间:2018.03.19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高校要深入研究新时代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研究高校师生的新特点、新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一、提升“高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力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青年的成长成才,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高校党委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投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中心环节和立身之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构建育人体系,形成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应该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升,工作的投入有了很大的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上看,从中央到地方,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工作措施针对性不断增强,全社会关心关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势不断向好,氛围前所未有。同时,从高校的工作实际看,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要善于领导,讲求领导艺术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注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拓展“宽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力 立德树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只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而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要按照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精神,拓宽工作视野,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队伍配齐建强、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构建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真正实现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个方面育人工作的同向同行、协同协作。要切实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一盘棋。各单位、各部门既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又要协调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要克服思想政治工作只是学生部门、党务部门职责的错误认识,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学校党委要进一步细化责任,切实全面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 三、讲求“精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包括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正在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880所,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上学难”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凸显。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看,建立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确保了高校持续20多年稳定发展,同时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比如,教师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平衡问题,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薄弱;就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本科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相对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待加强,总体上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处于“粗放”阶段,更多地采用“漫灌”方式,精准化、精细化程度不够,针对性不强,感染力不够。要适应师生对更高质量、更美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改变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比较宽泛、“方法”比较粗糙、“话语”不够时尚等问题,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的“粗放”“漫灌”,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滴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精准掌握学生思想状况,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精准施策,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工作;对于在思想、心理等方面存在困惑的学生,要坚持“键对键”和“面对面”相结合,量体裁衣,开具药方,使引导更精准、教育更有效,让学生更有获得感。 四、增加“温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从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出发,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谈心谈话倾听学生内心的困惑,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坚持以情感人,避免说教式、灌输式,把抽象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深入浅出地传递思想,更好地为青年学子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要有工作温度,体现人文关怀,展现情感魅力,让学生从“入眼”“悦耳”到“合意”“走心”,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思想政治工作于生活之中、教学之中、实践之中。要从细节入手,从学生最需要的角度切入。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成为学生的良师,又要成为他们的益友,缩短和学生的心理距离。 五、强化“黏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青年学生成为“网络一代”,他们的兴趣更加广泛,选择更加多元,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是有待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借用一个网络术语,就是要解决如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黏度”问题。网站的“黏度”,指的是用户对网站的重复使用度、依赖度、忠诚度,网站“黏度”越高,越能体现网站的价值和吸引力、影响力。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黏度”,就要打造内容丰富、形式鲜活的品牌活动,让好的内容通过好的方式来体现,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例如,我校“一二·九”合唱音乐节已连续举办了31年,因为贴近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在2017年“一二·九”合唱比赛结束当天晚上,统计学院学生在学校餐厅聚餐的一个现场即兴合唱《我爱你,中国》的视频传至网上,引发网友的热议和关注,该视频点击播放量已突破1500万,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作者郑水泉,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
编辑:斯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