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齐发声,正人心,同努力:抗疫中的人大哲学人
来源:哲学院
时间:2020.02.28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疫情进展和抗疫行动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 为了及时引导舆论、澄清困惑、凝聚共识,增强全国人民抗击疫情、战胜病毒的信心和决心,人大哲学人凝心聚力,共同打响了一场师生一心的抗疫战。 随着疫情进展,物资紧缺、歧视疫源地人、谣言频传等问题开始出现,引发舆论热议,对于这些问题,应该如何看、怎么办?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哲学院曹刚教授连续撰写并推送《疫情防控带来的七大伦理问题》《关于疫情防控的七个道德主张》《如何化解疫情防控中的七个道德风险》三篇文章,指出疫情中出现的政治伦理、角色伦理、慈善伦理、公共伦理、生命伦理等七大伦理问题,以及社会歧视、社会怨恨、生活无意义感等七大道德风险,并提出不滥食野生动物、不信谣传谣、不做“中医黑”等七大道德主张,对疫情期间的道德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解剖分析,为大家看清楚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供了宏观理论指导。这些文章,累计阅读量接近10万人次,被中宣部《党建网》、求是杂志《小康网》转载后,传递到中央及地方党政领导以及普通民众,对决策管理、舆论引导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哲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玮,发文呼吁,作为身处疫情中的大多数人,我们也不需要用英雄主义或圣人情怀鼓励自己做出惊天动地的举动。我们只需要怀着同情之心、善良之心,诚实地面对每一个真真切切的人,我们就都是这场战斗中的英雄。 哲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福玲,发表《瘟疫当前,我们该如何面对脆弱》一文,提出,人们要重视识别出不同的“脆弱者”,要重视分析导致脆弱的原因,减少或避免因为制度和人为原因施加的脆弱性。具体而言,要做到:防止歧视、调配资源、区别对待。 哲学院副教授张雪松撰文指出,在“不惜一切代价”抗疫的同时,要尽可能以“少干扰”的方式来有效抗疫。 哲学院刘永谋教授,在《中国科学报》《环球》《工程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依靠理性和科学战胜疫情》《“敬畏自然”不是漂亮话》《阴谋论在疫情爆发时很正常》等文章,并参与了《工程研究》《新京报》等媒体的专家笔谈,提出理性和科学是抗疫根本、“敬畏自然”才是科学态度等有力观点,在学术界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新冠肺炎肆虐以来,人大哲学学子听从党的召唤,听从学校安排,在个人所在地居家学习、同心抗疫。目前,哲学院共有21名学生,通过社区服务、无偿献血等方式,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编辑:李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