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疫”“统”学习|关注疫情影响下的精神建设与心理健康
来源:统计学院
时间:2021.11.03
近几日,统计学院学生在在学院的引导和要求下继续学习“在经历中学习——疫情防控公开课”,通过专题讲座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关注疫情之下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在特殊时期调整心理状态,提升思想境界,让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更加充实。

【授课专家】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授课主题】

事事关心,人人尽力

【学习心得】

2017级本科生贾天昊:今天学习了蒙曼教授的“疫情公开课第四讲——事事关心,人人为己”,让我收获颇多。尤其是教授“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思想,让我感慨良深。接下来我将具体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是此次疫情体现的我国做的好与不好,经过此次疫情,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在一些方面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医疗机制的完善,比如过分强调的强迫的“集体荣誉感”,但还是有不少美丽的人和事的出现。最美逆行者奋战在抗议第一线,还有政府官员组织大家集体抗疫。就像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普通百姓也在积极配合国家的防范措施,思考疫情原因,争取疫情早日度过。 除此以外,范仲淹还说过:“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突出了政府官员和医疗工作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的作用。最近几天,世界各国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疫情情况。我看到意大利有关新闻讲,不少意大利人都反对戴口罩、反对隔离,更有甚者打砸监狱,要求将犯人释放,由他们的家人保护。而反观我国,各地政府官员积极配合,居民安心在家隔离,井井有条。这不仅是我国官员的尽职尽责,更是我们的政策优越和每个人的功劳。天灾无情人有情,希望我们都能关心这次疫情,每个人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我们这个国家能尽快度过这场灾难。 2018级本科生孔令仁:第四讲主题是“事事关心,人人尽力”,蒙曼老师以东林书院的典故为引子,点出读书是要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每个人都受到疫情的影响,我们的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疫情当前我们要共同面对。对于这一情况,我们作为青年学子要“忧国”,并且“知国”,更要报国。 首先要忧国,我们要反思。面对疫情的一个可能来源——吃野味,蒙曼教授以果子狸在字典中的解释与古典文化天人合一的思路相对比,引出我们的反思——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此外,另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是疫情的处理,网络直报系统在初期并没有成效——“不及”,而后期却出现举报打麻将的情况——“过”,过犹不及。什么是“逆行”,这个词在当下的语境中是“逆”私情,“行”公益,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对于私情的尊重,不应该人为全体光头,这样的表达过度了。蒙曼教授还引用了新京报的一个评论,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不要歌颂女性的奉献,而应该赞美她们的职业。” 我们更要知国,了解我国国情。蒙曼老师以两个瘟疫相关的典故——杏林春满、橘井泉香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点出医生和官员对社会的正面作用。党的领导、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让我们可以成功地抗击疫情,只有我们可以组织这么多援助和资源调配。 我们还要报国,我们有埋头苦干的人——雷神山施工;有拼命硬干的人——白衣天使;有为民请命的人——记者报道疫情。人的意义是燃烧,是报国。作为大学生我们要用自己的一份力报国,好好学习。 2018级本科生张雯丽:一如顾宪成为东林书院题写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个体,读书求道的意义,不应局限于追求权势或富贵,更多的应是酝酿家国天下的大情怀。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扩散到全民联合防疫、抗疫,都能深切地体现个人命运始终与国家民族的走势息息相关。从忧国之心来看,我们更需关注什么引起了这场防控难度极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又暴露了国家或是民众什么样的问题。一来,随着科技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万事万物的掌控要求愈来愈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从敬畏衍变成了如今的掠夺,如何回归“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实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二者,各组织群体在疫情发生后的应对措施有所纰漏,所谓过犹不及,既不能有妨碍居民正常娱乐活动之过,又不能存在管理系统发挥不得当之不及,更应在全面防疫抗疫过程中顺行中庸之道。三者,在疫情的推进和消减中,“逆行者”一词的运用日渐广泛,人们倾向于用这样的代名词去形容在疫情中不流连于私情、顾全大局的抗疫英雄们,一如前线的白衣天使,再如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但有些表达或许过于拔高,颇有些为述情怀而行之的感觉了。在这场疫情中,固然有不少行为受到指责,但正是缘于大部分国民的家国情怀和尽心尽力,才不至于让结局走向灰暗。 2019级本科生刘耀太:今天,有幸听取了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关于“在经历中学习”这一专题的疫情公开课《事事关心,人人尽力》,蒙曼老师用特有的文人气质,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沿袭中引经据典,指出了读书人要有“家国情怀”的重要性。我们作为大学生,更不能忘记学习的初心和目的—家国天下,每一位青年学子都要忧国,知国,更要报国。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人人都是战斗的主角。作为大学生,我们要理性看待疫情,坚定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信念,以实际行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贡献。在我看来,虽然我们大部分大学生没有办法直接支援抗疫前线,也没有太多独立的经济能力来热心公益,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使命和担当。疫情爆发并不是事不关己,而是应该人人尽力。首先,自己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并且劝说身边人戴口罩、勤洗手、不聚会等等,只有每个人都保护好自己才是防止病毒传播的最好办法。其次,理解、尊重、支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各种形势政策,不在网络上恶意散播谣言、制造恐慌,要坚定地相信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一定能够胜利。 截至2月20日,国家、部队和各省市已累计派出255支共32572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有力解决武汉自身救治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其他地区相关岗位的人员也已经早早站在前线,为人民群众的安全与健康保驾护航。作为涉世尚浅的大学生或许少有机会能够亲历抗疫前线,我们除了做好自身保护之外,更要在学习中精进,在思想上升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我们要练就一身真本事,能够像今天的战士们一样,“祖国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授课专家】

王炳林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授课主题】

弘扬革命精神 增强必胜信心

【学习心得】

 2017级本科生陈志豪:“中华民族是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继承并发展了丰富的内涵。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依存。而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正是在中华人民不断革命争斗中发展而来的。也正是这种抗争的精神,让我们对这次席卷全国的疫情攻坚战,有了必胜的信心。中华民族在发展历史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和疾病的抗争。据历史记载,从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中国古代先后发生了300多次瘟疫流行。经常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卫生防疫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作为中国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者,中国共产党所做出的努力,应该被我们注意到,被我们所相信。“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巨大的历史进步为补偿的。”历史进步的前提是善于化危机为机遇,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汲取历史的智慧。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在磨难中成长,革命奋斗精神的弘扬,将为中华民族迈过坎坷,继续向前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与气力。 2017级本科生许智彤:今天,聆听了王炳林教授的《弘扬革命精神 增强必胜信心》讲座,心潮澎湃。 讲座让我对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又多了一份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和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九八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这些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更是党领导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长效“密码”。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严重干扰了人们的生活。面对疫情,中国以一贯的负责任的大国态度面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领导敢担当,部队官兵奋勇向前,党员、干部更是冲锋在前。全国上下打响了威武雄壮的抗疫战争。大家万众一心,弘扬革命精神,控制住了疫情。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这些精神,在党的领导下全力打赢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我们有这个自信,因为我们有伟大的革命精神。 2018级本科生孙程恳:春节前后爆发的新冠疫情,威胁着中国的国民健康和经济发展,对国家、人民、个人都是一场磨难。中华民族历经了很多磨难,但每一次都没被压垮,原因有很多,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越是艰难的情况,精神的支撑就越是重要。 回顾近代历史,多灾多难凝聚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广泛传播,共产党随之创立。而建党时的红船精神是革命精神的源头。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还有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怕任何牺牲的团结精神,都促进着党的发展。抗日战争更是一场巨大的磨难,长达十四年的战争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爱国精神,将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而1945年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人由初期的三万人发展到一百多万人,精神的支撑和信仰的力量,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有团结一致、不畏艰险的抗美援朝精神,以弱胜强。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科学领域的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勇于拼搏的九八抗洪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下完整的体现。 中华民族没有被灾难压倒过,灾难会变成一次又一次的浴火重生。有着伟大的民族精神,社会全方面的帮助,科技物质水平的支持,我们一定能战胜这场疫情! 2019级本科生李厚霖: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跨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当前的疫情对国家、民族和个人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磨难。而重温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井冈山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代人在磨难面前,凭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创造、团结、奋斗、梦想,不畏牺牲,勇敢拼搏,最后都坚强地挺了过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忠诚爱国,我们义不容辞;坚定理想,我们意气风发;艰苦奋斗,我们斗志昂扬。弘扬革命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做好时代答卷,纵使新冠病毒来势汹汹,我们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同舟共济,终将共渡难关。 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受岁月洗礼而生生不息。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今而这一次,我们也始终坚信,不管黎明破晓前有多黑暗,我们终归会迎来曙光,等来春暖花开。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坚强又勇敢,一切阴翳在我们面前都会过去,中国注定不凡!  

【授课专家】

陆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授课主题】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方法

【学习心得】

2017级本科生卢欣怡:通过学习疫情防控第六课——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方法,我有了一些浅显的心得。 自从春节前后,全国人民基本都过上了“宅家”生活,只被迫地接收外界信息,加之舆论的引导,导致很多紧张焦虑的情绪极易产生。如何在较为闭塞的环境里,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及身体状态,对于每个人来说极为重要。另外,在与父母有时代代沟的情况下,应该对互相的态度与建议心怀宽容,避免矛盾,增加沟通。 即使不是在校的正常学习状态,我们也要维持正常的作息,早睡早起,饮食均衡,适度运动,合理安排功课,生活与学习并行。一旦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比如失眠、抑郁,不要惊慌,及时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不要自我封闭。 此外,在舆论极度敏感的时期,我们大学生要适度接收与判别信息,不要人云亦云,跟风评论,每天控制接收信息的时间,避免情绪过度低沉或冲动。在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适度进行休闲娱乐,调节生活,但要注意不要上网成瘾,否则会导致睡眠障碍,影响生长发育,造成共病精神障碍等等危害。多培养一些其他的兴趣爱好,不要过度沉迷网络。 2017级本科生王若彤: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强国平台观看了来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和中国科学院的陆林院士所做的题为《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方法》的讲座。在此次讲座中,陆医生为我们分析了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精神心理特点,向我们介绍了常用的心理评估和干预方法,并向我们介绍了疫情下保持心理健康的手段。 真正的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健康,还需要有心理上的健康以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疫情期间,大家的日常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响,作为大学生我们难以在正常时间返校,长期居于家中,作息可能会紊乱,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可能过度,对于疫情形势的严峻性和随之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产生焦虑紧张和伤感,由于原计划被打乱而无措与焦虑等。 面对上述诸多情况,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整或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我们可以多和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强对于自己的要求,以自律来减少对于学业和未来的焦虑,尽可能减小肺炎疫情对于我们学业的影响。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多关心同学朋友亲人,与他们多交流多沟通,使得大家以较为健康和积极的心态平稳度过此次难关。 2019级本科生陈嘉怡:听了陆林院士题为《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方法》的讲座后,我收获颇丰。新冠肺炎给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样对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也带来严峻考验。我们普通民众,尤其是较为活跃的社会群体——大学生难免出现焦虑、愤怒、悲伤等情绪。健康的一部分含义就是保持心理上的完好和对社会的适应。在这个特殊时期,从家庭角度,我们应该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时间,互相鼓励,互相包容;从个人角度,我们应该保持正常良好的作息,合理饮食和运动,积极与他人交流;从社会角度,我们还应该坚持科学防控,理性接收信息,不过分恐慌,也不盲目乐观。如果想要更好地了解和调整心理状态,心理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学会接纳,学会干预,学会沟通,就可以很好地从情绪的困境中走出来。压力和睡眠等也需要科学地调整。总之,心理问题应该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而不是盲目回避。积极应对自己的心理状况,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就是我们最好的态度。 2019级本科生王浩:当下,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我们大学生无法回到学校进行正常的学习,这也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合理应对疫情期间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认真学习,同时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艰苦的时期。 伴随疫情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政府的大力宣传,大部分大学生都能认识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严重性。因此,部分学生便可能出现焦虑,多疑情绪,特别关注身体的各种变化,将身体不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联系;还有部分学生过分关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进展消息,反复查看相关内容,也加重了紧张、焦虑的情绪。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实事求是,不要过度解读,保持自己的心里健康。同时,还要处理好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减少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多多与父母进行沟通,增进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理解,增进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我们也可以通过微信、视频通话等方式与亲戚朋友进行沟通,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缓解自己的压力,并且也要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当自己出现心理障碍时要主动寻求家长、老师、朋友的帮助,积极地面对,必要时还可以求助正规的心理健康辅导,减少疫情对自己和对家人的影响。 此后,“在经历中学习——疫情防控公开课”中还将有其他知名专家带来更多真知灼见,带领同学们从不同学科专业视角理解疫情防控工作,将疫情中的情感体验升华为理性思考,体会我国的民族精神和制度优势。
编辑:卢涵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