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人民大学各学院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时——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
来源:学生处
时间:2020.03.20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学工系统协调联动、共克时艰,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形成了共同战“疫”的强大合力;各学院结合工作实际和专业优势,科学防疫、精准施策,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彰显新担当新作为。 近期,学工部陆续推出“学院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时”系列报道,集中展现部分学院的特色做法。

商学院:“三条线路”打通学生联络网格

商学院每日动态更新确认3000余名学生的信息,针对学生类别多、规模大的特点,通过“专班工作小组+项目联系人”“学工队伍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党团班级骨干”“学术导师+成长导师”三条线路构建学生通联网格,确保沟通工作无“死角”。

(商学院学生通联网格的“三条线路”)

“专班工作小组+项目联系人”线路实现全面部署。商学院成立由院长、书记担任双组长的防疫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各项目联系人参与其中。领导小组每日召开线上语音或视频工作会议,沟通防疫工作情况,讨论部署防控工作以及因疫情影响的各项工作安排。疫情期间专门建立起项目沟通机制,压实责任,反复核查班级或学生上报信息,对于延期毕业学生、留学生、在职学生等易遗漏群体,更是强调要反复联系、逐一核实。

(商学院院长毛基业看望刚刚解除医学观察的学生,并为其送去口罩)

(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黄江明前往宿舍看望慰问留校接受医学观察的学生)

“学工队伍+班主任+党团班级骨干”线路确保全员覆盖。学工队伍专职辅导员与班主任、班级辅导员、党团班级骨干,以及在湖北学生每天保持联系,根据实际需要发布“今日问候或每日提示”,结合防疫形势的变化为同学们“划重点”。班主任、辅导员、党团班级骨干每日同本班同学进行交流,掌握身体状况、思想动态以及动向信息,收集同学们意见建议,帮助大家解决实际困难。定期、反复、重点强调纪律,强化学生行为管理,贯彻未经许可“京外学生不返京,京内学生不返校,校内学生不出校”的“三不”原则。

“学术导师+成长导师”线路做到全体动员。疫情发生后,商学院分别致信学术导师和新生成长导师,希望老师们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携手并肩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学术导师和新生成长导师切实发挥“立德树人”、“师友”的工作职责,与学生保持线上沟通联系,做好学业远程指导,帮助同学们度过充实平安的居家生活。

(商学院分别致信学术导师和新生成长导师)

外国语学院:多措并举确保“停课不停学”

为保证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外国语学院采取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措施,确保学生流畅、高效在家中学习。

针对语言教学特点,探索专业课远程教学方法。外国语学院自2月17日起正式开始线上教学,共有27位专业课教师开设26门课程,涉及29个课堂。同学们通过线上直播、线上讨论以及小程序打卡等方式进行语言训练与学习;任课教师通过线上答疑及提问检测学生学习成果,并及时分享学习资料。线上教学不是线下教学的简单复制,需要教师做更多准备,保持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外国语学院在线开展专业课程教学)

着力建设在线课程,打造本科生公共英语课多样化教学模式。外国语学院为全校本科生公共英语课制定延期开学期间的线上教学工作计划,共有38位教师开设12门课程,涉及169个课堂。任课教师依托U校园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等线上教学资源,以微信群在线指导和答疑为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中国人民大学英语写作中心对全校本科生开放英语写作线上辅导,充分利用学院外籍教师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和资源。 教师团队和行政团队密切配合,确保研究生教学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英语教研室制定了公共英语课线上教学安排,涵盖900余名硕士生和近400名博士生;同时,开展30门专业课线上教学指导,其中4门课程通过直播或录播形式开展教学,教学效果良好。研究生导师对每位学生制定了专门的培养指导计划,通过电话、邮件、微信、腾讯会议等网络通讯工具,对学生的课业学习、专业研究、论文写作等进行指导。为稳步推进本学期学位论文答辩,学院采取了线上审核培养材料、使用电子版学位论文开展论文评阅、利用网络视频会议进行预答辩等形式来开展相关工作。

(外国语学院致信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课程教师)

(研究生在线学习)

艺术学院:探索战“疫”美育实践教学模式

艺术学院秉承“为人民而艺术”的理念,探索特殊时期的美育实践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机制。 艺术学院引导全体师生坚守艺术创作的初心使命,组织动员师生、校友投入到“艺术战疫”主题创作当中,为武汉加油、向医护工作者致敬,宣传防疫知识,共克时艰。师生纷纷响应学院号召,用画笔凝聚精神力量,用作品表达初心和决心,创作出多组意义深刻、形式新颖的艺术作品。如张淳教授的系列作品《速写本上的致敬》,以速写的形式讴歌了战斗在疫情前线的勇士,一经推出得到了包括人民网、法制网、凤凰网等十余家主流媒体的报道和转载;校友都晓杰与5岁女儿共同完成的插画作品《守护》发表于《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在教师和校友的感召下,学生也创作了一系列饱含深情的绘画、书法、设计作品,发挥专业所长贡献“战疫”力量,在艺术创作中感受爱与责任。

艺术学院张淳教授速写作品(作者声明:作品原始素材来自网络图片)

(艺术学院2018级研究生吴立格同学的作品《城市英雄》从7000多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邀参加“蒿目时艰抗疫系列艺术作品网络展”)

除了绘画和艺术设计作品,音乐也是“艺术战疫”的重要形式,师生在创作、演奏、演唱的过程中感悟抗疫一线的奉献精神,感悟新时代青年身上的使命与责任。公益音乐作品《爱的路上》饱含了师生对医务工作者的敬意之情,该曲由艺术学院陈光曦副教授担任艺术总监,费翔担任音乐监制,学院师生一同创作并演奏,以乐传情,表达对医务工作者的感恩与祝福。刘琉副教授带领学生接力演唱《快乐防疫歌》,曲调选自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快乐的铁匠》,所填歌词充满科学防疫的智慧。 面对疫情大考,各学院扛起责任、经受考验,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相信困难终将被克服,胜利就在前面!
编辑:吴 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