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赵启正:加强国际舆论引导和公共外交
时间:2013.04.03

●奥运临近,我国奥运会筹备工作的战略重心也正在从场馆建设、赛事安排等“硬战略”的顺利完成过渡为以加强国际舆论环境引导、开展公众外交等与国际公众对话为主导的“软战略”,并力求做到两者兼顾。我们要增强对国际涉华舆论的正面影响力

●依据前几届奥运会主办国的经验,主办国的媒体报道主体对象应为社会公众。对三万海外记者和数十万海外来华公众而言,市民阶层及其生活状态所表现的中国文化,才是最值得关心的“中国面孔和内容”与“人文奥运”。大量增加“人文奥运”报道,将会避免报道的主体与海外期待之间的“供需错位”

●从根本上讲,奥运会是人与人、文化与文化相遇、全球共享人类文明的盛会。在“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非官方对话形式的公共外交必然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我国运动员的优异表现,更要体现在我们是否以此次奥运会为契机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文明和进步

2007年,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以“北京奥运与公众外交”为主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召开6次座谈会,约请了近百位北京奥委会和北京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和各界代表,以了解北京奥运会各项工作的推进、公众参与程度和海外相关评论。调研的结论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北京奥运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国际奥委会给予了高度赞扬,海内外公众正翘首以待。

但是,作为全球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也面临着国际上多种政治势力的挑衅。一些西方反华势力把北京奥运会看作迫使中国“政治转型”的大好时机;西方主流媒体已经形成了“社会议题奥运化、奥运议题政治化”的报道框架。

特别是近一年以来,某些国际问题以及国内的一些社会事件,如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缅甸社会动乱问题,还有所谓的“新闻自由”、“北京空气质量问题”、“中国食品质量问题”等都被海外媒体大肆渲染,被国际反华势力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误导和利用。最近发生的种种事端说明,海外反华势力对北京奥运会已由先前的强烈舆论抵制,走向了不遗余力的干扰和破坏,妄图在北京奥运会开始前,就把它判定为一次“不成功的奥运会”。

奥运临近,我国奥运会筹备工作的战略重心也正在从场馆建设、赛事安排等“硬战略”的顺利完成过渡为以加强国际舆论环境引导、开展公众外交等与国际公众对话为主导的“软战略”;并力求做到两者兼顾。按照这一思路,我们认为以下几项任务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一是加强国际舆论引导。

首先,我们要增强对国际涉华舆论的正面影响力。一段时间以来,在对奥运问题攻击我国的负面报道上,我们往往采取“回应型”的模式,即“遭受‘攻击’——澄清、解释”。这导致国际公众会受到先入为主的误导。最终,对海外公众而言,北京奥运会很可能成为“被海外媒体涂抹的奥运会”,而非真实的北京奥运会。最近一位资深美国报人对我说,事实上,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作了许多贡献,但你们表达得较晚,也不够充分,所以国际社会所知较少。为此,我们有必要花大力气,对奥运前后海外媒体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做出详细的报道预案,以发挥更为主动的影响力。今年春节前后,由于我国新闻媒体对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情,对党中央、国务院迅速部署抗灾救灾斗争,灾区广大干部群众顽强奋战的情况及时地和充分地进行报道,因此那些心怀不善的西方媒体缺少了可乘之机,像中国日报的英文网还收到了众多外国读者对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的赞许。这是发挥了主动影响力的一个成功案例。

其次,依据前几届奥运会主办国的经验,主办国的媒体报道主体对象应为社会公众。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数据显示,海外公众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最想接触的中国社会群体为普通市民(33.5%),政府官方的活动则排在倒数第3位(4%)。对3万海外记者和数十万海外来华公众而言,市民阶层及其生活状态所表现的中国文化,才是最值得关心的“中国面孔和内容”与“人文奥运”。大量增加“人文奥运”报道,将会避免报道的主体与海外期待之间的“供需错位”。

二是加强公众外交。

从根本上讲,奥运会是人与人、文化与文化相遇、全球共享人类文明的盛会。在“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非官方对话形式的公共外交必然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如何在北京奥运期间充分发挥公众的对外交往的智慧和潜力,搭建多层次的公众和民间团体参与的舞台,为他们提供较多机会,使他们成为国家形象、中国文化的表达者,成为文化体验和文化交流的对话主体,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当然,成功的公众外交的前提是公众应当具备良好的素养。特别是北京和其他奥运项目举办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公众能具备一些跨文化交往的素养和足够的参与机会,才能成就“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这就要求对公众开展上下协力、坚持不懈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我们建议在奥运参与的动员和教育上,要通过具体入微的真实生活和思想折射奥运参与的价值,只有如此才能使奥运从“漂浮”于公众生活之上,转变为“渗透”于公众生活之中。更重要的是,必须把市民的实际需求和社区的整体发展同“为何举办奥运”结合起来,让市民感受到实际的利益和快乐,以使奥运观念、公共文明、公共精神“深入人心”,改变市民“知易行难”的现象,从而得到公众的广泛而有力的支持。

三是树立全局意识和统筹观念,做到“全国一盘棋”。

调研表明,海外公众在北京奥运期间来华的目的是“旅游观光、体验中国文化”,观看体育赛事只是其中目的之一。同时,数万名外国记者的“镜头”也将聚焦民间和社会的各个角落。

这意味着要做到“场内”与“场外”兼顾,在确保“场内顺利”的同时,也要确保“场外和谐”。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我国运动员的优异表现,更要体现在我们是否以此次奥运会为契机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文明和进步。要办好北京奥运会,绝不只是几个部门、几个城市就能做到的,更是报纸、电视台、通讯社和互联网等重要传媒负有的重要职责,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传播奥运的进展、中华的文明、中国的社会进步,而这些主题则需要全国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我们要在离奥运会开幕前的最后150天内,做出最后的努力,确保向世界贡献出一个光辉的、成功的北京奥运会。

原文链接:http://whb.news365.com.cn/sp/200803/t20080311_1788694.htm

(编辑:梁瑾)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