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南方日报]赵启正:中国必须大力开展公共外交
时间:2013.04.03

  公共外交在本次全国“两会”上引起热议,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两次在政协工作报告中提及公共外交,一个公共外交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值此“两会”进行之际,南方日报评论员周虎城赴京对全国政协发言人、外事委员会主任、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深入剖析中国公共外交战略。

  国力越强,公共外交越重要

  周虎城:这几年来,公共外交在中国进入视野,我也注意到,您和您的外委会同事多次以公共外交为题撰文,为什么如今要注重公共外交?

  赵启正:我在上海当过副市长, 分管外事、外贸,后来又兼任浦东开发区第一任管委会主任,而到上海访问的人70%以上要访问浦东,包括外国政要、重要的投资者、国际主流媒体的记者等等, 应接不暇。在交流当中,深感国外人士对中国的理解太肤浅,究其原因,一是和中国接触太少,二是受西方媒体误导。要想纠正这些,要靠所有能和外界接触的人, 而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外交。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每年有1200万人出国,而到中国来的外国人有2400万人,可以说民众间的国际交往接触面远远超过政府交往。这种交往是实实在在的文化的双向传播。

  周虎城:您的意思是说中国国力越增强,公共外交的重要性越大?

  赵启正:中国国力越来越增强,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是客观事实。现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往往就是世界的事情,随时可能成为世界舆论的主题,因此,中国有必要通过公共外交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国际上也要求中国承担对等的国际责任。

  

  既不要粉饰,也不要搞“妖魔化”

   周虎城:这些年来,西方不少媒体一方面肯定中国崛起,一方面又觉得中国充满了威胁。您如何看待这种中国崛起论与中国威胁论并存的状况?

  赵启正:正确认识中国不仅是中国人所希望的,也是西方明智人士应当持有的态度。冷战虽然早就结束,但冷战思维并没有结束,不但没有结束,还颇有市场,仍然有西方势力人为地维持对立的意识形态,搞成了新的“两个凡是”:凡是中国赞成的,他们就质疑;凡是中国反对的,他们就支持。同样的事情,印度或者巴西去做可能就没有问题,中国去做就有问题。这种偏执会产生遏制中国的政策和行为。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利益的冲突,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时有严重的歪曲,乃至攻击,这给公共外交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周虎城:那您觉得,部分西方媒体戴有色眼镜的根源是什么?

  赵启正:历史上和现在的几个西方强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和崛起之后,都曾欺负过别的国家。中国有13亿人口,这样的国家强大起来,难免引起国际上的重视。如果一些人以西方国家崛起的历史经验来猜测中国,就会不放心,甚至产生恐慌。对中国的不解、误解和偏见,既不利于中国,也不利于他国。正确认识中国,事关他们的重大利益,也是世界和谐的必要因素。

  周虎城:那您以为西方媒体应当如何报道中国?

  赵启正:既不要粉饰,也不要搞 “妖魔化”,按照实际情况来报道中国就足够了。中国形象是由中国实际做基础的。我们要有这个信心。

  

  要向邻居讲真实的故事

   周虎城:现在也有一些说法,认为中国媒体对外传播基本上都是宣传式的,从中国媒体上看见的中国和从西方媒体上看到的中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中国。

  赵启正:我早就说过,“宣传中国”不如“说明中国”。其实,我们自身也在改变。七八年前,中国政府的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没有经常性的新闻发布,现在情况变化很多了,他们都会非常及时地向国内外通报新的政策或某些新发生的情况。以往我们不太愿意讲故事,或者讲不好故事,因此就给别人先讲中国故事提供了机会。而别人讲的故事可能是假的、失真的,等别人讲完了假故事,我们再去讲真故事,已经晚了。“先入为主”,中外皆如此。

  周虎城:讲故事是需要艺术的,我们该怎么讲故事?

  赵启正:要讲真实的故事,要用崭新的语言讲中国故事。如果讲不真实的故事就不如不讲,那完全是负面的作用。但中国人即使讲真实的故事,也可能用的是chinglish,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外国人不一定懂。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你如果用江浙一带流行的越剧去演唱,到了北京人们就听不懂了,到了外国更不容易理解。后来,用小提琴协奏曲来表达,这个 “梁祝”就流传到了国外,成功了。

  周虎城:您如何看待中国目前在海外的媒体布局?

  赵启正:媒体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在这方面美国是表率。我们以往对海外报道不够深入,我们的记者也很难采访到国际要人,这主要是我们改革开放较晚,而且文化差异性较大,记者采访很困难。当然,这和记者素质也有关系,记者需要提高表达能力,在对外表达中要多用故事性的语言。我们也应当有更多的媒体到海外去,依靠市场机制在海外不断增强影响力。

  

  公共外交需要更多人参与

   周虎城:贾庆林主席在政协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人民政协的公共外交,外委会将有什么举措?

  赵启正:事实上,公共外交已经成为全国政协对外交往的一项基本职能,这也是全国政协外委会在外交领域给予自己的一个新的定位。我们外委会除了要全力配合办好“21世纪论坛”以外,还要办好一本期刊,也就是《公共外交通讯》。这本通讯在 “两会”前夕刚刚创刊,作为内部刊物经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大会秘书处批准,发放给每个到会的政协委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引起了许多政协委员的热议,称赞文章质量高、见识广。《公共外交通讯》的作者除委员外还有很多来自海外,也有一些是国内的知识分子,大家群策群力为推动中国的公共外交出谋划策。我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经与新闻出版部门负责人协商,这本通讯有望获得正式面向公众出版季刊,以此来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公共外交。

  周虎城:作为该通讯的一名撰稿人,我深感高兴。毕竟,公共外交在中国是新生事务,需要更多人参与、认知。

  赵启正:是的。现在,一些慈善和公益组织看到《公共外交通讯》后,主动要求参与到公共外交活动中来,推动中国民间与世界的交流。这都是积极效应,说明大家还是愿意推进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

  

  孔子学院教汉语就是在传播中国文化

  周虎城:有人说,孔子学院在海外主要是教汉语,而不是传播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因为中国人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没有温习好、发展好,如何向海外公众传播云云。

  赵启正:我不这样看。语言本身就承载着文化,汉语更是如此。汉字经过几千年传播下来,也经历了很多时代的变迁,学习好汉语,也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全球说汉语的人口最多,但汉语的推广却最难。通过语言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最可靠的工具,而且,推广本国语言是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战略。英国也好,德国也好,都有专门的机构向外推广本国语言。这些年,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上升,外国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孔子学院发展也很快。当然,孔子学院不能仅仅教汉语,还要教汉语之外的中国文化,帮助外国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这就需要我们的高等院校等机构多出人才、多出主意。

  

  要注重“和”,平常心看待摩擦

   周虎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微博这样的新技术手段争取选民,他们也在用这些技术做公共外交。现在新技术越来越发达,您觉得中国公共外交应当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

  赵启正:网络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渠道。我想对中国的博友说两句,就是觉得和国外的博客、bbs相比,我们的博客原文还不错,但跟帖太弱、太肤浅,大有改革的余地。

  周虎城:中美关系现在出现波动,您如何看待这种波动?普通老百姓在其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赵启正:有摩擦很正常。不仅中美有摩擦,日本和美国也有摩擦,他们的贸易争端持续了十几年,这些摩擦都是国际交往中的正常现象,不足为奇。对于老百姓来说,我觉得,还是要讲究“和”。中国文化的核心离不开 “和”。我们汉语里面常讲“和谐”、“和为贵”、“和善”、“祥和”等等。有了“和”文化,我们就能够心平气和、理直气和。如果大家都是针尖对麦芒,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得道者多助”,中国应当加强跨文化交流的本领,拓展公共外交,加深和国际社会的互相理解,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如果我们都能够做到“公共外交,匹夫有责”,能够带着公共外交的意识和国际交往,那么,中国的国际形象将为之一新。

  周虎城:那这种公共外交的意识究竟是什么意识?

  赵启正:责任,知识,表达,倾听,讨论。这就是公共外交的意识和境界。

原文链接: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0-03/09/content_6826218.htm

(编辑:陈汉南)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