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人民网]疫情冲击世界经济 扩大内需应对影响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20.04.02
3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强调,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各国应该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要实施有力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截至北京时间3月30日零点,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超过70万例。世界卫生组织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已影响到200个国家和地区,影响范围遍及全球。疫情究竟将对全球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经济将如何应对全球疫情冲击,引发广泛讨论。

疫情或将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疫情面前,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独善其身。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各国为控制疫情传播严格限制人员流动、交通运输与生产消费,导致大量经济活动骤停,给经济运行带来巨大压力。再加上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冲击经济信心,引发世界金融和资本市场动荡,疫情将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成为各国共识,2020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被认为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3月2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在最好的情况下,2020年全球经济将仅增长2.4%,相比2019年11月时的预测下调了0.5个百分点,这也是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OECD还警告称,如果病毒扩散至整个亚洲、欧洲和北美洲,那么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跌至1.5%。3月25日,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发布视频讲话,呼吁各国针对疫情导致的全球贸易急剧下降采取全球解决方案。他表示,根据最近预测,经济衰退及失业现象会比12年前全球金融危机时更严重,世贸组织经济学家预计贸易将严重下滑。3月26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将使全球的外国直接投资出现大幅下降。贸发会议对大型跨国企业的最新预测显示,2020/2021年间,外国直接投资降幅可达30%—40%。贸发会议还表示,疫情对全球价值链的破坏可能将长期持续。 此外,疫情被不少专家学者看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分水岭。《纽约时报》专栏作者、《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新冠肺炎将成为“公元前和公元后”那样的历史分期的起点,即B.C.—BeforeCorona和A.C.—AfterCorona,疫情之前的世界与疫情之后的世界将会是两个世界。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表示,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从前年3.6%降到2.9%。目前来看,今年全球增速铁定跌破2.5%,而2.5%是全球经济衰退的分水岭。

疫情冲击经济全球化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欧洲蔓延,关于抗疫物资的“争夺战”引发舆论热议。据观察者网3月12日援引外媒报道,瑞士向中国采购的一批外科手套在中转德国时,被汉堡海关截留,意大利也扣留了瑞士的一批消毒水。此前,德国海关扣留了瑞士的防疫口罩,引发两国外交纠纷。另据《每日经济新闻》援引外媒的报道,一家法国工厂在压力下被迫取消了英国健保署(NHS)已经预定的上百万只口罩订单,以便将紧缺的口罩留在法国国内。 相关消息引发舆论广泛关注,驱动反全球化呼声渐长。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交织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加大了全球经济的脆弱性。比如,疫情很容易扰乱全球供应链,让全球无数商品和服务被迫放慢甚至暂停,冲击各国经济稳定。当前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防疫医疗物品荒,与其去工业化及将产能向其他国家迁移密不可分。 抗疫物资的“争夺战”或将促使各国领导人和企业对全球产业分工与国家安全的重新权衡,更多国家或将核心物资供应放在国境之内,避免再次受到诸如疫情等“黑天鹅”的影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疫情加剧去全球化、去国际工序分工、去人际交流的冲击,可能会带来逆全球化进程,导致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本地化、区域化和分散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认为,这次疫情扩散给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三方面重要的影响:第一,很多国家的政策会转向强调内向发展、自主发展和有保障的发展等;第二,企业全球化战略开始调整,例如,缩短国际供应链环节、向国内退缩、缩小环节链距等;第三,疫情加快全球化结构调整,而且调整的广度和深度非常大。

扩大内需加速产业转型

3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确保2020年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再度被提及,意味着2020年比2010年经济总量翻一番的目标并未松动,今年中国的GDP增长目标大概率在6%或以上。面对疫情可能带来全球经济衰退,舆论建议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精心做好扩大内需这篇大文章。 一方面,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展示大国形象。疫情对世界经济和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现在迫切需要的是合作的意愿与行动。《学习时报》文章《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全球化带来哪些影响》认为,疫情当前,我们不避讳全球化的代价,这将促使人们更好地思考如何弥补全球化的不足。作为一种责任,各国政府应该为人们搭建“安全网”,并努力协调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而不是反对或者限制全球化。 张燕生建议,当前中国采取的基本对策仍是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成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第一,加深中国和日本、韩国之间的全方位、高层次、多元化合作。第二,加快推动中欧BIT(双边投资协定)、FTA(自由贸易协定)、“一带一路”与欧亚互通战略对接。第三,加强和美国的合作。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同抗疫不要贸易战,要挂钩不要脱钩。 另一方面,提高供应链、产业链的弹性和韧性。《参考消息》文章《疫情“蝴蝶效应”加剧 中国应加速全球产业链角色转型》认为,当前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国际分工中低端环节,此次疫情或将倒逼相关产业升级。例如,目前日本、韩国疫情日益严重,持续下去会对全球半导体芯片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显示材料产业等造成严重影响。相关企业做好原材料储备的同时,也应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大研发力度、人才引进和市场开拓,把握机遇承接高端制造业国际转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华建议从三个方面保住产业链的韧性和弹性。一是把产业从中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延伸;二是摆脱单一市场,走向多边市场、多边供应;三是迫切需要国家建立供应链安全的管理体系,包括预警机制、协调政策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要采取措施保障出口企业的海外订单交付能力,特别要保障在全球产业链中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关键产品的生产出口,有效降低供应链被替代的风险。 有声音认为,尽管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但从全球范围看,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基于此,若要把疫情冲击所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限度,最为可行的思路与办法,就是立足自身、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应对世界经济因疫情衰退的重要手段。比如在消费领域,各地各部门除了积极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外,为了提振消费信心,相继发放消费券与消费补贴,一定程度增加了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经济的复苏。比如,截至3月30日,北京、南京、杭州、宁波、济南等约有16个省(直辖市)发放了总数超过42.73亿元的消费券,以此来刺激消费的快速恢复。包括广东省佛山、广州、珠海,湖南省湘潭、长沙,杭州、宁波,南昌市和长春市9个城市出台了购车有补助、松绑汽车限购等汽车消费的政策。 在投资领域,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发舆论热议。有声音感叹,“谁抓住了这些核心科技,谁就对未来多一份把握”。可以预见,“新基建”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舆论普遍看好“新基建”,认为“新基建”短期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拉动经济增长,长期有利于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原文链接:[人民网]疫情冲击世界经济 扩大内需应对影响
编辑:陈 思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