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五:怨恨管理
来源:心理学系
时间:2020.02.25
当前,社会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节点和持久阶段,从心理阶段上来讲已经从应激过程最初的应激反应过渡到了坚持抵抗阶段。没有前一段时间的情绪变化起伏,而是高水平的、稳定的、应对抵抗过程。尽管交通和居家隔离措施开始逐渐改善,但是人们相对自由的出行还是受到限制的,所以人们的情绪还是不平静的。调查表明人们情绪中越来越多的出现抱怨,也就是说怨恨情绪越来越凸显。这种怨恨情绪不仅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也开始在网络中蔓延,在疫情期间部分网民成为“怨恨族”、“键盘侠”,他们的字里行间充斥着对现状的不满。 在这种身体相对静止,而心理上接受各种负面、不公平或者激励性刺激的条件下,出现莫名的怨恨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情绪反应,但也是一种不良的负面情绪。怨恨情绪作为一种消极情绪和精神状态,反映了民众在抗击疫情过程中面临的困惑:足不出户、出门不便阻碍与家人朋友们的互动,意味着没有足够的自由,开始感到焦虑、抑郁;在家待业、食物匮乏、物价上涨激发了对经济的担忧和心理失衡;活在当下、日复一日觉得平淡无聊;面向未来又觉得前途没有保障……这些负性消极情绪持久下来,就会产生怨天尤人,而怨恨就自然产生了。从实际来看,怨恨这种消极情绪如果不能进行有效宣泄,很容易自我迷失,在困难面前灰心丧气、在得失之间苦恼纠结,这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甚至会危及人的心态乃至改变人格,而且整个社会如果充满了怨恨,就可能产生破坏性的行为和混乱性行为。所以,如何从怨恨情绪回归理性平和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怨恨的心理特征以及产生的过程

“怨恨”作为现代心理学术语,最早出自法语中的Ressentiment。法语中有两个基本的含义:一是积极性含义,指对他人作出的情绪反应,在个体理智控制下逐渐脱离情绪表达,转向为深藏内心、长期咀嚼的不满心理;所谓积极性的含义是指不会马上出现攻击性的行为和伤害性的愤怒情绪,相对当面和及时的冲突,是比较具有积极性的;二是消极性含义,指带有明显敌视意识的情感抵触情绪与心理报复机制。所谓消极性的含义是指长期的怨恨构建了未来心理报复的基础。德语中Groll大体与法语Ressentiment同义,指一种暗藏心中、隐忍未发、自我暂时控制的愤懑,在经过压抑最终形成仇恨意向后,虽没有任何确定的敌对意图,但已孕育了一切可能的敌意情绪。中文中,极少会谈到怨恨是一种具有积极性含义的情绪,更多强调它的消极性。在佛教当中,有人生八苦,其中怨憎就是其中一苦,想必它的消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讲,怨恨与很多基本情绪有关,包括愤怒、厌恶等,比较多的是会把怨恨和愤怒联系起来,但是怨恨并不等同于愤怒。愤怒是一种高唤醒的情绪,当他人对于自己权益进行侵害,个体会产生保护自己权益的强烈愿望,从而导致愤怒情绪的产生,而当愤怒并不能爆发出来,变成隐含的愤怒时,它就有可能出现怨恨。怨恨比愤怒的唤醒度低一点,但是持续时间更久,往往是在内心根深蒂固的憎恶感。常常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心里充满强烈不满或仇恨,也指一种对他人不满的情绪反应,这种潜藏心中隐忍未发的怒意就变成了怨恨。短期的怨恨常常表现为抱怨、长吁短叹,但是如果内心长期充满怨恨的话,身体会分泌压力荷尔蒙,使得个体消化、内分泌系统等受到影响,长期下来还容易引发植物神经紊乱等生理疾病。除开伤害身体以外,怨恨情绪会使一个人更多的关注到负面的信息,不利于自我的心理健康,长期下来可能会导致心理上的报复和敌意,最终会出现报复行为和扰乱行为。 如同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一样,怨恨情绪的自然发展路径也会经过产生原因、认知、反应、结果四个环节。如果从这次疫情来分析的话,那么产生怨恨情绪的原因可能包括: 1.社会失范带来的心理冲击 在疫情期间,社会失范现象频发,接连出现“天价白菜”“吐口水”等负性事件,这种社会失去规范的情况会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怨恨,甚至会导致人们采取不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2.经济压力导致的人心动摇 病毒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器官的受损和死亡,病毒对于经济来说则意味着生产受阻和人心动摇。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人们不免也存在经济上的焦虑,老百姓普遍对物价上涨极为敏感,日常生活需要与实际条件的不匹配使人们产生不满足感,进而产生怨恨情绪。 3.行业冲击引发的未来焦虑 疫情无疑会对很多行业产生冲击,目前来看交通运输、消费服务以及制造业和旅游业受到了明显的冲击。在春节期间爆发疫情对很多行业来说损失惨重,本是营业的好时机,备足材料却无法开工,而且房租、工资等照常开销花销,很多负债经营的个体户和企业只有支出没有收入,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自然会有更多的怨恨情绪。即使不在这些受到明显冲击的行业也会因为疫情的影响产生未来焦虑,觉得越来越难获得向上流动的资源与机会,随之而来的当然就是不满和怨恨了。 当然产生怨恨的原因肯定不止这些,甚至对于个人来说,怨恨的原因可能包括天气等等非人为控制因素。尽管产生怨恨的原因差异很大,但是通常怨恨的对象却基本上是相同的:命运、自然环境(非人为对象)、获利的人(比自己过得好的人)、组织甚至社会制度等。如果怨恨对象是具体个人、社会甚至组织制度的话,怨恨有可能成为心理上报复的情绪基础了。所以化解社会戾气、减少网络怨恨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情绪战争。

二、管理建议

(一)对于个人的建议 对于个人来说,怨恨其实是一个非常耗费心理资源的情绪,所以建议如下: 1. 接受接纳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基础。愤怒通常与阻碍目标有关,而怨恨常常作为隐含的愤怒,也会与目标有关,所以理性地理解为什么不能实现目标非常重要。接纳接受现状的局限性,理解不能实现目标的原因,然后看如何建设性地面对困难,是化解怨恨最重要的认知方式,所以接受和接纳现状,承认世界的不完美,看看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未来,保持良好的做事心态,是保持健康心态的重要基础。 2. 与其怨恨不如改变。总是唉声叹气传播负能量,不仅对自己没有好处,而且还会把负面情绪传染给别人。不如停止怨恨,转过身来保持良好的心态,让自己行动起来,一点点改变对现状不满的方面,更不要放纵言行,要养成善言善行的好习惯。 3. 保持对未来的信心。相信未来一切都会更好,社会会越来越进步,人类会越来越文化发展,有信心相信未来,让自己乐观起来,才能放下怨恨,平和看待发展。 (二)对于组织和社会的建议 对于组织和社会来说,长期的怨恨会带来社会的戾气,所以建议如下: 1. 科普健康心理学知识,提供宣泄的方式。例如通过设置“宣泄电话”、“网络心理发泄室”来满足民众宣泄怨恨情绪的需要,表达出内心的不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应充当好民众的倾听者和情绪疏导者。 2. 宣扬正能量,鼓励人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坚守社会舆论的主导方向。无论是困扰还是焦虑,都是社会普通民众的心声,所以承认和鼓励人们表达,但是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鼓励人们面对挑战,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3. 有很多怨恨来自于制度或组织上的不完美,所以针对这种结构性的问题应该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之更适合人们的心理需求。 (注: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比较视阈下的中西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项目号19ZDA021)成果之一;作者朱镜如,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作者胡平,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心理学系主任,第二届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心理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
编辑:刘箫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