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劳动人事学院教师党支部开展“学习讲话精神、共话教师使命”主题党日活动
来源:劳动人事学院
时间:2021.04.22
4月20日,根据学院党委学习部署,劳动人事学院各教师党支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开展了“学习讲话精神、共话教师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并认真阅读了党史学习教育专用书架上的图书,进行研讨交流。 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党支部党员结合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思政进行了交流。 党支部书记苏中兴表示,拥有世界一流的人才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依托。作为一个大国,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应该主要依靠本国培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更加坚定地相信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创建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学,让更多的优秀学生能够在国内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要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勇于开拓。我们要建立教育自信,破除不利于人才培养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 党支部副书记王桢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令人深受鼓舞与启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为我们指明了高等教育的前进方向。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更加明晰了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今后将立足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继续奋斗,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奋发进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师党员赵锴表示,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他深感重任在肩,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那就是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业务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优秀的后备人才,争取获得更加突出的科研成果,在追求一流的道路上永无止境,持续奋斗。 劳动关系教师党支部党员结合学科建设、专业发展进行了交流。 党支部书记涂永前表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增强学科设置的针对性,加强基础研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并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我国教育和学科发展提出的要求对于我们劳动关系学科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引领我们在专业学科领域不断求是拓新。在新时代,劳动关系学科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发展出自己的理论,形成真正意义上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向世界贡献中国经验。作为新时代劳动关系学科研究者,我们有责任朝着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方向奋斗终身、不断积极推动劳动关系学科创建一流、走向世界。 教师党员周广肃表示,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他感受颇深,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我们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在专业知识层面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将专业研究、专业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紧密结合,不仅作出处于世界学术前沿的一流成果,还要注重学术成果的转化,服务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需求。 劳动经济学教师党支部党员结合教育根本任务与使命进行了交流。 党支部书记赵丽秋表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践行者,首先要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基本问题有清晰准确的认知。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教师的言行举止和道德修养对学生的成长都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我们要始终做到知行合一、率先垂范,努力践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党支部副书记王非表示,一流大学应进一步培养学生心系祖国、心怀苍生的宏大志向,教育引导学生在不同工作岗位上都能践行初心,有所作为。高校教师要帮助学生夯实专业技能,熟悉通用知识,掌握分析思路。要帮助学生培养学习习惯,使他们既有统筹全局的思考意识,又有脚踏实地的行动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不断增强自身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在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中实现“师德师风立得住,专业知识扎得牢”。 教师党员陈轩表示,作为教师要德行合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良好师德师风,以身垂范,以身作则,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互联网时代资讯丰富快捷,在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责任编辑:周沫言)
编辑:何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