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系列讲座” 第二讲“党的社会思想史研究”举办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
时间:2021.06.01
5月27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系列讲座”第二讲“党的社会思想史研究”在公共教学楼二楼举办。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友文主持讲座。他表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系列讲座”的召开是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强有力支撑,为其提供了丰富内涵。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则开创了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填补了学术空白。 讲座第二讲“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宋学勤主讲。宋学勤以解读社会思想史的前置性概念为引入,将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并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的本质化表征。 宋学勤表示,“社会”“社会思想”“社会思想史”等概念,是理解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内涵的前置性概念。社会思想史中的“社会”是“小社会”概念。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理想或理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无论是社会学领域还是历史学领域对于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的研究都缺乏学术自觉,因此中共党史学科应当勇于承担起责任,解答好这这一重大时代命题。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宋学勤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的来源,并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的“革命化”特征展开讲授。她表示,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理想社会的构建,既受中国传统大同社会思想的浸润,更有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的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因此其社会思想主要体现为解决更为实际的与革命相关的民生问题。这一时期共产党人对于社会思想的探索,融入了革命的洪流之中,展现出鲜明的“革命性”特征。 论及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宋学勤将这一时段称为“有实无名的社会建设”时期,并具体阐发了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所呈现出的“政治性”表达。她表示,这一时期,就策略布局与实践探索而言,始终贯穿着 “除旧立新”的社会治理理念,社会思想与社会认同密切相关。就主题而言,基础性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公共卫生建设等都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关注的重点。就社会治理方式而言,基本上采取由国家与集体大包大揽的制度设计,把事关民生的社会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 宋学勤以“‘社会化’追求”精炼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的新特征。她表示,其具体表现为:注重提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重视提升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化水平;在满足民众生存权的基础上,关注民众的发展权,不断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更加强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的科学性水平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又到了一个新的节点,社会治理的主题侧重于在提升民众基本生活质量的同时,使社会富有活力且和谐有序。 宋学勤表示,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其最为本质化的表征是“实践化”。尽管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没有明确提出“社会思想”概念,但社会建设的实践却贯穿始终。近代以来的社会危机所引发的不仅是一场民族与政治革命,更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始终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对中国社会进行了积极的建构,不仅致力于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还为人类社会建设贡献出具有示范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建设实践样本。 此次讲座线下与线上直播同步进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相关专业的120余名师生在线观看讲座。 此次讲座在教师与学生中产生了热烈反响。现场与线上观众积极提问,一致认为讲座让大家受益匪浅,并表示,要以学习党的历史为重点,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责任编辑:赖雨蒙)
编辑:李 庭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