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越建交75周年暨“中越人文交流年”。“参天之木有其根,怀山之水有其源”,两国人民友好的涓涓溪流汇聚成中越友好的滔滔大河。暮春时节,生机盎然,今天,让我们跟随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外国语大学的中文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杨德心一起来体验越南首条城市轻轨——河内轻轨2号线吧!
杨德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2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现在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外国语大学工作。
(2024年6月,杨德心(左四)的家人从越南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参加他的毕业典礼。)
除了承担教学工作,杨德心也是一名自媒体博主,他向大家介绍的河内轻轨2号线即吉灵—河东线,由中国企业承建,是越南首条城市轻轨。线路全程约13公里,设有12个站点。列车行驶全程仅需23分钟,用时比汽车出行快将近1小时,比摩托车快20分钟,大大节省了当地居民的出行时间。
杨德心在北京上学时经常乘坐地铁,习惯了这种快节奏、高效率的通勤方式。“相比之下,河内的2号线虽然是个不错的开始,但整体还在起步阶段,无论是线路覆盖还是运行频率,都和北京有一定差距。不过能看到家乡交通慢慢发展起来,我心里还是特别开心和期待的!”
自2021年正式运营以来,截至2025年3月25日,吉灵—河东线已累计发送旅客超过3400万人次。
这条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轻轨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越南“两廊一圈”战略对接的标志性项目,见证着两党两国“同志加兄弟”的深厚情谊。
在人大,杨德心最难忘的是担任越南留学生会会长的经历,他常常组织讲座、文化交流活动,既加深了越南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为中越友谊贡献了青年力量。
(杨德心(左三)在首届京津冀东盟留学生“我与中国”中文故事短视频总展演活动中获“青年风采”奖项。)
在学期间,杨德心系统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华语言文化专题”“中外文化比较”和“跨文化交际”等课程。这让他更系统地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在比较和交流中学会了尊重多元、包容差异。
(杨德心(右一)在“2023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大赛·汉语国际教学技能暨中华才艺大赛”中获专题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一等奖。)
“除了北京,我还去过河南、福建、上海、天津、甘肃等地。我最喜欢福建。”2024年3月,杨德心作为学生代表参加首届武夷论坛,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亲眼见证了武夷山生态文明建设、茶文化传承和茶产业发展的成果。彼时的他已经学习了8年中文,梦想是成为一名中文教师。
(2024年3月,杨德心作为学生代表参加首届武夷论坛。)
如今,杨德心已经成为了一名中文教师,从事教育与媒体相关的工作。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内容创作,他都能从之前的课程中获得启发,更加专业、真诚地表达与沟通,努力做一座真正连通两国文化的桥梁。
初到越南的中国人,常常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熟悉感:春节等传统节日、待人接物的方式、街头类似的美食……越南人与中国人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这种相似,并非偶然,而是两国跨越千年、文明互鉴所孕育出的亲切感与心灵契合。如果要寻找中越文化的渊源,杨德心认为“不能不提的就是河内文庙”。始建于1070年的河内文庙,是越南历史上最早的高等学府。
“文庙对于我们越南人,就如同孔庙之于中国人”,杨德心说。数百年来,越南的读书人在这里学习汉字,诵读《四书五经》,投身科举,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如今的文庙虽已不再举行科举,却依然承载着人们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每逢考试或毕业时节,这里总是人潮涌动,学生与家长一起前来祭拜,虔诚祈愿学业有成。从古代书声琅琅的讲堂,到今天热切祈愿的学子,文庙所承载的,是中越两国千年来对知识、教育与儒家精神的共同敬仰与传承。
“我特别期待能见证两国青年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我在越南国家大学所属外国语大学担任中文教师的同时,还是一名在多个社交平台分享中文与中国文化的创作者,累积了近百万关注者。我深信,作为一名文化使者,每一份用心创作的内容都能在促进两国理解与友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越关系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近年来,以杨德心为代表的中越两国青年参与两国人文交流不断深入。杨德心说:“作为人大学子,这是我的使命,也是一份责任”,中越两国青年正以自己的方式书写中越文明互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