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谨以此篇献给黄达老校长和他毕生所爱的金融学科
来源:财政金融学院 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3.02.23

“好像,我的一生就是作为一名导游,了解、欣赏、介绍并全身心地参与装点中国货币银行学景观的旅程。”

“一提起1950年秋季学期开始,我走上讲台,讲授货币银行学,人们都赞许我相伴这门课程走了很长很长的路程。到2010年,‘很长’有了一个极具标志性的度量单位:一个甲子。于是自己也觉得这的确是很长很长的了。好像,我的一生就是作为一名导游,了解、欣赏、介绍并全身心地参与装点中国货币银行学景观的旅程。”黄达在《与货币银行学结缘六十年》(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一书中如是写道。

“金融天地,浩淼幽深;揽胜揭秘,乐何如之!”生于1925年2月22日,他用超越一甲子的生命去演绎和享受“钟于斯,老于斯”的执著。

从金融学教材到课程体系,再到金融学科体系,他一路引领着金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一生伫立三尺讲坛,潜心培育扎根中华文明沃壤、能够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漫步的人才。


一、邂逅人大,与货币银行学结缘


1946年,黄达考入华北联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他开始是法政学院财经系的学生,后转为政治学院的研究生。在这里,黄达开启了一生的事业,虽然学校名称和办学地点几经变换,他却从未离开。


(1949 年,时任华北大学正定分校第十一区队助理的黄达在宿舍兼工作室内读书。)



(1951年,中国人民大学货币流通与信用教研室部分教师在集体备课,墙上贴的是教师自己绘制的教学图表。右二为黄达。)



二、笔耕不辍,抒写中国金融学神韵


黄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货币流通与信用教研室主任期间撰写的“货币流通与信用”考试题可以说是第一份由教研室教师自己编写出来的“教材”,更是今天上百万字《金融学(第五版)》的雏形。数十年来,他本着实现中国教师“在中国大学讲台讲中国金融故事”的愿望,不断编写具有“中国味道”的教材,成为新中国金融教育事业的主要开拓者。


(1951年黄达书写的“货币流通与信用”考试题手稿。)



(1951年黄达撰写的题为《新中国货币制度的建立》讲义手稿。)



(从1957年主持编写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第一部金融学教材《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与信用》,到上世纪80年代初编写的《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80年代中期的《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90年代的《货币银行学》,新世纪推出的《金融学》,这几部著作均成为各个历史时期全国高等院校经济金融学专业学生的首选教材。其中,《金融学》累计发行200余万册。)



三、攀登巅峰,确立中国宏观平衡理论的基本框架


从改革开放前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一条宽广、平坦的事业之路开始在黄达的脚下延伸。

这一时期,黄达撰写的《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等论著出版,系统阐述了货币流通与市场供求平衡的基本内涵、信贷收支与财政收支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正确解决建设资金供求矛盾是实现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的关键这一重要论断,标志着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中国宏观经济均衡理论的基础。

这一阶段,黄达的个人成就也获得了肯定。1978年,担任财政金融系主任;1979年,被评为教授;1981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1984年,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的精装本和简装本。该书因其突出的理论贡献,先后于1986年、1995年和2013年,分别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等三项代表中国经济学科最高荣誉的奖项。)



(1987年3月31日,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委员会邀请黄达参加1986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颁奖仪式的会议通知。)



四、漫展风华,永远奋进在时代的前沿


走进20世纪90年代,黄达的人生翻开了更为宏伟的篇章。

1991-1994年,黄达担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重镇”——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这一时期,他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探索新形势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始终坚持高等教育的政治方向,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勇于吸收人类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确立中国人民大学永远奋进在时代前沿的精神追求,继承和弘扬中国人民大学革命传统,接续奠定了中国人民大学“独树一帜”的发展基础。


(1992年11月1日,黄达在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建校五十五周年大会上致辞。)



(1992年10月17日,黄达为校刊题词祝贺中国人民大学校庆五十五周年。)



(1993年3月16日,《中国教育报》刊登由黄达撰写的《积极稳妥推进学科改革与建设》。)



五、老骥伏枥,拓植新中国大金融学科


世纪之交,黄达针对经济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学科建设提出的新挑战与新要求,重构基于中国实际的金融学科框架,首倡并系统设计“大金融”学科体系,为完善中国金融学科体系、构建新时代中国金融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2011年首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2013年第六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4年第三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黄达——一个与金融学科相伴一生的教书先生,获得了实至名归的肯定和褒奖。他博通古今、学贯东西,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现代经济学与中国实际于一炉,开创将东方文化精髓引入经济金融学研究之先河,钟于斯、老于斯,终成一代大家。


(2011年6月1日,黄达获首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为其颁奖。)



(2013年11月28日,黄达获第六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奖项组委会名誉主席吴敬琏为其颁发奖励证书。)



(2014年12月18日,第三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颁奖,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吴玉章基金委员会主任马凯为黄达颁奖。)



六、奉献一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他潜心治学,为中国金融学发展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耄耋之年,黄达依然不断思考金融学科建设问题,密切关注中国金融改革与金融实践的进展,为中国经济金融学科发展而忙碌。


(2007年9月10日,第三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颁奖典礼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演讲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黄达和蒙代尔握手致意。)


他言传身教,培育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自由漫步之英才。

年近九旬时,黄达还坚持在新学期给本科生讲金融学导论课,让同学们刚步入金融学的大门就领略到学科的魅力。


(2008年9月3日,黄达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06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讲授《货币银行学·导论》。)


他心系教育,支持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事业。

在2011-2015年间,黄达先后将“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中国金融教育终身成就奖”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奖金无偿捐赠给学校,支持金融学科的发展。


(2022年8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看望黄达老校长,副校长朱信凯陪同看望。)


他始终奋进在时代前沿,将一生奉献给高等教育事业。忠诚坦荡,淡泊名利,甘为人梯;豁达谦逊,博学高远,教泽流芳。他的崇高品格和卓越贡献,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老校长,一路走好!

原文链接:[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公众号]谨以此篇献给黄达老校长和他毕生所爱的金融学科

(责任编辑:苏曼)

编辑:汪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