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辛晓娟:在人大当老师十年后,“步非烟”咋样了?
来源:文/刘晓阳 彭美琪 顾筱竹 图/由受访者提供
时间:2024.06.14

20年前,她是提笔仗剑、快意江湖的“步非烟”。侠,是她笔下的奇幻宇宙——家与国、正与邪、爱与恨,充塞天地、汪洋恣肆。她创作的《华音流韶》系列、《武林客栈》系列、《玫瑰帝国》系列武侠小说被誉为新神话主义、大陆武侠奇幻界想象力的代表。江湖内外、历史与传统、成长与救赎、抉择与牺牲在武侠世界中一一展开,交织出人生与生命价值的母题。

10年前,她是四季耕耘、教书育人的大学老师。侠,是她脚下的三尺讲台——她是良师,讲课风趣又“硬核”;是挚友,在学生需要时“仗义出手、执剑相助”,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十佳班主任”。她是钻研唐代歌行体研究的青年学者、《中国诗词大会》的题库专家、《经典咏流传》的文学顾问……辛晓娟的名字,与诗词、与文学、与武侠始终如影随形。

人大十年,讲台即是“江湖”

侠客,一直是辛晓娟的理想人格。现如今,侠客梦依旧,但她的江湖已悄然变换。

辛晓娟的办公室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这是一栋颇具唐宋古风的青灰色建筑,门前青松翠竹、曲径通幽。走进去,迎面便是一排厚重的竹简,上书《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步入她的办公室,书架上全是各个年代、不同流派的古典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武侠小说,一眼望去,尽是豪情与文气。还有一柄“短剑”,静静列于书阵之中。

“一书一剑,行走江湖,快意人生”  。

在这个不足10平米的空间里,辛晓娟铺展下自己的人生与学术追求。今年,是辛晓娟在人大执教的第十年。这十年里,她打磨笔锋,也磨砺自己。在岁月的冲刷过后,依然保有侠气和赤子之心。

少年时,她就拥有饱满的好奇心,什么都想尝试。

1999年,辛晓娟进入北大中文系。课业之余,她在BBS上发表武侠小说,偶然打开了另一扇大门,成为了拥有数十万读者的“步非烟”。

2004年起,她在《今古传奇·武侠版》《今古传奇·奇幻版》《新武侠》《武侠小说》上发表作品上百万字,同年获温瑞安神州奇侠奖、全国大学生武侠小说征文比赛二等奖,任北大中文系诗社主编。

十年后,她带着自己写作生涯中的收获与体验,进入学界。

在人生的快车道上变道,往往并不那么容易。

刚踏入学术研究道路时,辛晓娟一度为自己无法专注在一个领域扎根感到焦虑。在参加学术会议时,她甚至不愿向别人介绍自己作家的身份,也不敢和学生们交流从前的创作经历,“好像如果提起另一个身份,就会显得我并不是个特别专门的学者。”

“慢慢与自己和解了,古代很多优秀的评论者,本身也是优秀的创作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家和学者的身份并不矛盾,辛晓娟尝试把自己创作者的背景迁移到学术中,为研究找到别样独特的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2021级国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谢贤良曾是辛晓娟指导的硕士生,也是“辛门”大师兄。从步非烟的书粉,到辛老师的弟子,谢贤良将自己的求学之路调侃为“追星成功”的故事,更在学术入门和生涯规划中受到了辛老师的指引。

多重身份在辛晓娟身上和谐交融,现在的她,欣然接受这些标签,但“最愿意做一名教师”。

在人民大学,辛晓娟的课非常受欢迎。谢贤良曾上过辛老师的诗词写作课,他认为这门课“既看热闹,又看门道”。

“在扎实的阅读材料基础上,辛老师会援引鲜活的案例,让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还鼓励同学们突破条框、大胆创作。”

“辛老师把学术普及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旧体诗词、武侠小说……‘玩’的东西很多,让我看到学术研究不一定是‘故纸堆’,也有和时代、大众紧密结合的趣味。”

课堂上,学生们赤诚的家国情怀时常会让辛晓娟穿越到自己的武侠江湖里。那里有刀光剑影的快意和恩仇,也有家国天下的大爱与情怀。

“我的名字会被人忘记,但总有学生在各行各业为我们的国家发光发热,如果我的课堂能够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一点微不足道的影响就足够了。”

身为“侠客”,心怀天下

临川梦里烟波画船

可曾到埃文河畔

锦绣字 万口相传

九千里云山 四百度流年

唯此爱如日如月

唯此爱如地如天

有情人亦圣亦魔亦凡亦仙

这首《汤显祖遇见莎士比亚》,是辛晓娟为《经典咏流传》第三季节目填的一首词。

中华诗词的韵味,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婉转悠扬的曲调中,唤醒了所有观众对古典文学的憧憬与向往。

“‘床前明月光’到底好在哪里?”在一次公开讲座中,辛晓娟曾经面临过这样的提问。

“越是简单的问题越难回答,作为高校教师,有责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递文学的魅力。”

“中国人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背诗,大家热爱诗歌,这是全民族共同的语库、文化密码,不应当被束之高阁。”

怀揣着这样的信念,她以更加充沛的热情继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许是《中国诗词大会》上得以出镜的一篇诗歌、也许是《经典咏流传》中一首朗朗上口的古韵歌曲,都凝结着辛晓娟的笔墨与思考。

对辛晓娟而言,文学曾带她以“步非烟”的身份去到远方的江湖,如今笔下的江湖换了一种方式,仍在她的生命中驰骋。

从文学创作者转向文化传播者,既有对教学路径上的探索,也有对自我的追寻。

“当作家是书写自己的世界,‘杀伐决断’地创作;当老师则须站在接收者的角度来考虑,不能自说自话,要照顾好他人的感受。”辛晓娟享受这种角色的转换,“看到大家这么爱听我讲唐诗,我也感到一种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更延伸到她的学术研究中,“作为研究者要让伟大作家的情怀,能够变成人类共同感受的东西,这是我们的使命。”

近几年来,辛晓娟同时以研究者和创作者的身份将心血倾注到学术中,两种视角的结合让她获得了新的启发。

她也新开设了古代女性文学的课程供学生选读,“将她们的人生故事和文学作品结合起来看”。当作品置于历史背景中,我们也更能感受到古代女性作者的坚韧和生命力,同时将这种生命力传承和延续下去,“滋生发芽,开出花朵”,激励更多的人。

在辛晓娟看来,如果说风雅是乐事,那将风雅与育人结合起来就更是一大幸事。在课外,她常与国学院古琴社的同学们合作,谱曲、填词、演出……古典文学在这群年轻人的笔下和指尖流淌,流淌出优美的音符,也流淌进学生的心中,构成了教与学互动的鲜活场景。

人大十年,辛晓娟不断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影响学生们的成长。

她说,未必需要“步步卡点”,也没有什么“一局定胜负”,置于时间的长河中,也许“风物长宜放眼量”,才是最好的考量。

初心未改,讲台就是“江湖”,前进的步伐不疾不徐。谈起武侠作品,她仍有浅浅谦虚,谈起教书育人,她更加娓娓道来。她的侠客梦仍在继续,在这方校园中氤氲出育人之力。她是人大教师,辛晓娟。

编辑:王诗韵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