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2025年“求是学术”学生论坛举行,来自19所高校的师生齐聚中国人民大学,全面集中展示学生学术训练与实践创新成果,以思想争鸣激发学术活力,以学术实践回应时代命题。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出席并讲话,土地管理系1987级本科校友、“求是学术基金”捐赠人、国泰集团董事长张红星出席并颁奖,副校长冯仕政出席并致欢迎辞。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杨慧林,原副校长伊志宏,崇实书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杨瑞龙,求是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严金明,经济学院原院长刘守英,信息学院原党委书记陈红,统计学院原院长赵彦云,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钱宗鑫,国学院原副院长袁济喜,普惠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赵锡军,文学院教授吴永焕,新闻学院教授周蔚华,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唐丹作专家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学术世界”及合作期刊编辑部负责人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19所高校入围论文汇报同学、教师代表、学生学术社团与创新团队代表等400余人共同参加论坛。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求是学术”创新成长协会副会长、求是书院·生态环境学院2022级本科生战昊煊主持。
张红星为中国人民大学2025“求是学术”学生论坛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林尚立,张红星,冯仕政,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吴健,中国人民大学书院建设与管理中心执行主任刘玮,中国人民大学“求是学术”创新成长协会会长、明德书院·哲学院2021级本科生陆晨阳,中国人民大学“人人学术”五训信息平台团队负责人、求是书院·劳动人事学院2022级本科生孙柳嘉共同启动“人人学术”五训信息平台。为进一步健全课训、研训、赛训、会训、实训“五位一体”本科学术训练体系,促进学生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特别推出了“人人学术”五训信息平台,以打破传统学术活动的诸多壁垒,优化学生间、师生间的匹配机制,促进学术训练项目信息分享与交流,搭建起教师、学生之间学术训练信息共享、创新人才沟通合作的桥梁。
林尚立表示,此次论坛是“求是学术”育人育才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求是”取自校训“实事求是”,以“求是”立学,首在凸显学生“理论学习者”的身份、打造贯通式学术训练体系,要在凸显学生“科学研究者”的身份、构建开放性学术交流平台,重在凸显学生“学术创新者”的身份、打造立体化学术创新高地。希望同学们以研究为本,通过学术训练造就学术能力;以交流赋能,遵循开放融合打造创新生态;以实践立身,立足中国大地回答时代之问。学校将持续优化“求是学术”育人育才项目,为每一位有志于学术的青年铺设成长阶梯,构建“人人想学、人人爱学、人人会学、人人成长、人人成才”的新型自主学习生态。
冯仕政致欢迎辞。
主论坛上,6名中国人民大学2025“求是学术”学生论坛一等奖获得者代表分别作分享。陆晨阳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远见书院·中法学院2022级本科生陆心硕宣读论文《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该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质生产力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她表示,高质量学术成果的诞生需要经历严谨推敲和持续完善,这要求研究者始终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参加论坛是宝贵的提升科研能力与学术素养的成长机会。
赵锡军、钱宗鑫作专家点评,认为该文聚集数字普惠金融、新质生产力等前沿领域,选取了科技、绿色和数字三个代表性强的指标,创新性地从生产力发展对优化资源配置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并建议从丰富数据来源、更新指标、创新研究方法、构建理论假说、注重控制变量、增加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专业性。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秦天泽宣读论文《由训诂至义理——从郭店简重审〈老子〉“绝圣弃智”句》。该文是依据出土文献对《老子》“绝圣弃智”进行释读,通过考察字形、用字习惯、音韵、文献用例等揭示文本差异、思想流变,进而探求背后社会动因。她表示,论坛促成了一种学术思考和研究的场域,老师们精益求精、落实到一字一句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同学们勇敢驰骋思想、打破既有知识边界的精神令人触动。
杨慧林、袁济喜、吴永焕作专家点评,指出该文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加以比较,将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的传统方法与现代学术的二重证据法相结合,从字词差异分析传世文本的变化及其背后动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各位专家还从字词释读、意义阐释、国外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议,期待作者从更深层次和更多维度拓展已有的研究,进一步获得从训诂而至义理的学术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求是书院·商学院2022级本科生白一然宣读论文《环境监管压力会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吗?——基于中央环保督察的准自然实验》。该文聚焦2016—2017年中国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多期 DID)研究中央环保督察政策是否以及如何影响重污染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她表示,论坛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开放、严谨的学术对话平台,一次次精磨论文的过程既有利于提升学术素养,也令人深刻体会到学术研究应有的求真态度与批判精神。
伊志宏、严金明作专家点评,认为该文将环保措施经济后果与会计领域经典话题相结合,发现了环保带来的短期盈利压力从而成本上升的盈余管理动机,作出了一定学术贡献。同时,建议将研究延续至第二、三轮中央环保督察,聚焦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深化从短期负面影响到长期正面影响的转化路径、政治关联的地区差异等方面的分析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明理书院·统计学院2021级本科生谭圃蕙宣读论文《基于机器学习与贝叶斯推理的智能化食源性疾病风险评估》。该文本研究综合利用RASFF官方通报数据与多源非结构化文本数据,结合大语言模型与机器学习方法,对食源性疾病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索贝叶斯网络在多源数据推断中的应用。她表示,论坛为跨学科交流搭建了平台,不同专业迸发的创新火花让人深受启发,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将用技术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陈红和赵彦云分别作现场和书面专家点评,认为该文系统完整、科学规范,创新构建丰富的食源性疾病数据集,运用大语言模型及深度学习技术对文本数据智能处理,形成良好的应用研究成果。建议与专业机构合作,优化数据集质量;面向我国食源性疾病安全防控社会生态系统,探索建立统计数据体系和数字化平台服务体系;聚集中国防控实际需求,加强数据场景分析,完善文本挖掘研究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崇实书院·应用经济学院2022级本科生张烁阳宣读《区域一体化政策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于省际贸易流量视角的研究》。该文从国际贸易视角转移到国内省际贸易视角,从省际贸易规模的视角对区域一体化战略如何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展开研究。他表示,论坛是学校为学生搭建的优质学术平台,作为刚刚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本科生将秉持“实事求是”的校训,以更饱满的研究热情立足中国现实,回应时代之问。
杨瑞龙、刘守英作专家点评,肯定区域一体化政策研究具有实践价值意义,认可该文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建议从方法论导向转向问题导向,聚焦更具针对性的小切口问题,加强政策背景研究与学术表达的有机结合,使研究问题和重心更为突出;提升理论应用的适用性,强化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分析的结合,特别是在省际贸易分析时国际贸易理论转化运用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民书院·新闻学院2022级本科生邓姝泰宣读论文《家和双亲慧:中国家庭代际关系与老年人数字虚假健康信息鉴别》。该文通过对164名60岁及以上的短视频老年用户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与老年人数字虚假健康信息鉴别能力之间的关系。她表示,参加论坛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学术交流,老师们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在不同专业同学们的分享让她对学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周蔚华、唐丹作专家点评,肯定该文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探讨虚假信息与代际团结的研究价值,认为其从代际团结理论出发,超越了传统仅关注代际支持的范畴,为老龄传播研究提供新思考。建议提升样本的普遍性与代表性,优化研究方法,精炼理论框架,从积极老龄化角度加强研究的应用价值,使研究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代际团结如何影响老年人信息鉴别能力。
当天下午,依托六大书院举办的“文哲汇思·‘新文科’创新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驭未来·理工跨界突破的探索与挑战”“自主经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共治兴邦·新时代管理智慧与使命担当”“洞见启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强国之路”“学科融澜·以国际视野重塑知识边界”6个平行论坛同步进行,36名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宣读论文并接受专家点评。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国人民大学重塑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系统构建课训、研训、赛训、会训、实训“五位一体”本科学术训练体系,并于2024年1月设立“求是学术”育人育才项目,以构建本研一体贯通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为目标,全面搭载于新型书院跨学科交叉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类型、分层次、分阶段、立体化的学术训练,让学术研究自入校起便贯穿每个同学的人大求学之路。
作为“求是学术”育人育才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书院建设与管理中心主办,明德书院、明理书院、新民书院、崇实书院、求是书院、远见书院、“求是学术”创新成长协会协办。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最高水平的学生学术盛会,论坛秉持“每个人都是学术创造者,每个平台都能创造学术”的理念,依托书院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是学校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勇走新路的生动实践。本届论坛作为由学生主导开展组织筹备,首次面向全国征集学术稿件,首次贯通本研学生参与,为学生提供全流程、沉浸式、高水平学术会议训练。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高校学生论文投稿375篇,经评审最终入围102篇,相关论文将发布于“学术世界”并推荐投稿至论坛合作期刊,促进论文的传播和后续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