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理论网]李立国:服务党的中心任务 探索高等教育发展新路
来源:理论网
时间:2018.03.29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是从中国近代以来的高等教育发展而来的。这个历史既包括从北洋大学、京师大学堂、南洋公学为起点的近代高等教育,也包括共产党创办的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为代表的红色高等教育,这是两大源头,都对新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后者在大学制度、办学理念等方面的影响超过了前者,奠定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理念与制度基石。从高等教育史看,陕北公学等体现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型高等教育的雏形,是新中国新型高等教育之源、是新中国新型高等教育之根,是新中国新型高等教育的红色基因,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把发展教育事业看作一种奋斗目标,更是当作一种实现革命与建设事业总目标、总任务的重要手段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历来是各国政府和政党所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看待这个关系,涉及到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涉及到中国共产党人对教育基本性质的认识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方向。在20世纪20年代,对于这一问题,争议很大,有人把教育看作救国救民的唯一希望,有人主张教育要超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之外。前一种观点即“教育救国论”,后一种观点是“教育清高论”。这两种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尽管有其积极意义,如有利于全社会重视教育,有利于保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但是,从其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来看,它们是片面的、错误的。其理论基础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们要么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将人看成是可以脱离社会而可以随意加以培养的人;要么以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为基础,将美好社会的实现寄托于人的高尚道德的培养和良好性格的塑造上。从其方法论来看,都是用形而上学的方法看待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么将教育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么将教育发展与社会事业的发展隔离开来。这些观点在实践上面,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即没有正确认识教育在社会矛盾运动和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政治经济条件,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根本不存在天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存在一个能够超然于社会之外的教育,也不存在一个可以单纯被教育所随心所欲加以设计和改造的社会。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教育是“资产积极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其实质就是“把人训练成机器”,为资本家创造利润。共产主义者不仅要消灭这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而且还要消灭体现这种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教育关系,从而使教育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服务,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并结合自己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作重点,具体阐明了关于教育社会地位和作用的基本主张,不仅把发展教育事业看作一种奋斗目标,更是当作一种实现革命与建设事业总目标、总任务的重要手段。党在每个历史时期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是否明确而且行之有效,除了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外,还取决于能否正确反映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

二、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寻大学发展的新道路与新模式,既开创大学发展新道路,又有力服务党的中心任务,实现大学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

坚持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时代发展大局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抽象地看待教育与其他社会领域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的作用,而是把握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具体联系,明确教育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抗日战争期间,党领导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一切革命工作,包括教育工作,都应围绕这个中心目标。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发表的《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方法和前途》中主张实施有利于抗战的“国防教育”,“根本改变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不务之急和不合理的方法,一概废除。”1937年8月25日,毛泽东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文中再次提出:“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

诞生于抗日救亡之际的陕北公学和随后发展的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等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服务的高等学府,为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而办学是其根本宗旨,如何在遵循教育规律和高等学校办学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党的中心任务,就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寻大学发展的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党的领导下办好大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战火中诞生和发展的大学不同于和平时期的正规高校,必须以培养革命先锋队为根本宗旨,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一致与实践运用、少而精与通俗易懂等原则开展工作。

1937年11月开办的陕北公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抗日先锋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陕公没有按照传统大学的办学模式培养人才,而是重新研究了教育计划,决定将陕北公学改为培养干部的短期培训班性质的学习,设立普通班和高级研究班,重点办好普通班,普通班学习时限为三四个月,高级研究班学制一年,主要培养师资。教育教学内容是“七分政治、三分军事”,培养政治、理论干部为主。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的办学宗旨、教育方针一致,但分工不同、各有侧重,抗日军政大学以培训军事干部为主,教学计划是三分政治、七分军事。为了实现培养抗战干部的目标,陕北公学确立了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即革命的政治教育、民众运动和政府方针教育、军事教育、劳动教育,其中特别重视对革命知识青年进行政治教育。

陕北公学培养的是抗战干部,学员必须能够适应战争环境下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学校虽然以政治教育为主,但也重视军事教育。军事教育以急用、实用、适用为教学原则:急用,就是急切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先学;实用,就是密切联系战争实际,能够使学员学以致用;适用,就是适用于工作、战斗的艰苦环境,使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为使学员毕业后就能组织、发动人民群众同敌人进行斗争,陕北公学的军事教育抓住学校学制短、课时少的特点,着重教授抗日民族革命战争急用、实用、适用的游击战争方法。军事教育按照急用先学、实用多学的指导思想制定教学计划,内容包括军事授课、军事训练和军事生活管理。1938年3月,陕北公学副校长李维汉在全校大会上作报告时强调:“陕公今天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帮助青年获得抗战中实际工作的方法与民族自卫战争的最低限度的理论基础。”“我们需要把革命的理论与革命的实际联系起来。”“教育方针(即训练抗战人才)是比较固定的,但课程、教材等则不能是固定的,是要依着抗战发展的需要而变更的。”因此,陕北公学规定,教学计划确定以后不能随意改变,全体教职员、学员都要为完成教学计划而努力。但计划不是固定不变的,特别是战争时期形势变化莫测,在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不能墨守成规,必须随时根据战争局势的变化和形势对干部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制定出临时教学计划并组织学习。战争的紧迫性决定了陕北公学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员达到培养目标,因此安排教学内容必须采取少而精的原则。要在短时间内快出人才只能精简教学内容,但精简不等于粗糙、简单,而是要抓住关键、重点深入,对急需的知识、关键的问题有重点地深入讲解,并力求通俗易懂。例如,教员把边区货币和国民党统治区的银元进行对比,银元因物价上涨而不断贬值,国民党还滥发纸币,使得物价每天都不相同;而边币稳定,人民生活有保障。在对重点问题深入讲解的同时,通过组织学员详细讨论,达到学深学透,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收获,使学员毕业就能从事抗战工作。少而精的原则是针对抗日战争的紧迫形势和陕北公学以办短期训练班为主的学校性质提出来的,学校在少而精地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仍然强调刻苦学习,鼓励学员尽量多学一点、学好一点。

1939年7月7日,在抗日战争爆发两周年纪念日,由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四校联合的华北联合大学,和抗日军政大学一起开赴华北敌后抗日前线,开展国防教育,坚持在华北地区进行抗战。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华北联合大学坚持以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的抗战教育方针。

华北联合大学应该是为抗日战争服务的一支文化纵队。因此,开展文化抗战、粉碎敌伪的奴化政策,为保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而斗争,是华北联合大学要努力完成的任务。华北联合大学应该是文化战线上的一块前进阵地。所以,反对买办性的封建主义文化教育、开展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便是华北联合大学的一项神圣任务。华北联合大学应该是推进华北抗战的一个有力杠杆。因而,帮助华北地区的党、政、军、民各界培养、提高各种干部,推动华北敌后的抗日战争,就是华北联合大学最主要、最实际的任务。

华北联合大学培养干部的目的是为抗日战争服务,为建设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服务,为发展晋察冀边区的生产服务,反对教育独立于政治之外、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因此,院、系和专业的设置,招生对象,学习期限等,一切都要从抗日战争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确定。若抗日战争需要,而学校暂时缺乏条件去办的事,则尽力创造条件,以满足抗日战争的需要;抗日战争不需要或不急需的事,就不办或少办。在这个问题上,华北联合大学既反对认为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不能办大学的无所作为的观点,也反对办大学就应该办成正规的、学科齐全的大学这种脱离战争环境实际的观点,坚持根据需要办学的方针。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就需要把提高学员的政治素质和培养学员的业务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抗日战争要求华北联合大学培养出的学员既有饱满的革命热情、坚决的斗争精神、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又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众运动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和从事具体的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华北联合大学的任务又不仅仅局限于支持抗日战争,而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还要担负起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任务。因此,华北联合大学的教育计划不仅包括抗战的知识,而且包括建国的学问;不仅包含政治、军事的内容,还包含经济建设的本领;培养出来的干部不仅是英勇的抗日战士,而且是优秀的建国人才。

为了贯彻上述教育方针,华北联合大学制定了教学原则:注意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学用一致,少而精和通俗化。要教会学员用学到的理论正确分析当前形势,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面临的问题;要使学员能够将所学到的业务知识用于实际工作。社会科学的实验室是整个社会,社会科学的实践就是社会工作和群众工作,因此,华北联合大学要求学员既学会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能到广大群众中做好各种社会工作。

华北联合大学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原则体现了培养学员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懂得党的方针、政策,能够扎根于群众之中解决斗争中的实际问题,成为革命斗争中的骨干力量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宗旨;体现了华北联合大学在敌人心脏中办学,培养革命干部的特点。

在革命局势向前发展、曙光就在前方的时刻,大学开始在党的领导下向正规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办学的要求,但仍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在抗战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原则与教学方式。在抗战胜利后,应该把北方大学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是短训班的性质还是正规化的大学?关于办学方针的重大问题,学校领导层在较长时间内存在着分歧和争论:有人认为,由于眼前存在日益严重的解放战争危机,因此,北方大学应该以短期培训各种革命干部、人才为主;但也有人认为,北方大学的建设应该具有更长远的目光,着眼于光明的未来,尽可能地使学校建设向正规化方向发展。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北方大学校长范文澜则都提出学校以培养为人民服务、从事和平建国的各种专门人才为宗旨,显现出他们高瞻远瞩的广阔视野。北方大学迁到邢台潞城后不久,晋冀鲁豫解放区各地的青年纷至沓来,从国统区经由各方介绍来校的青年学生、教师、技术专家也日渐增多,迁校后的北方大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短短的两三年内,由于得到了各方面的鼎力支持,北方大学无论在师资力量、教育设施,还是在院系专业设置等方面,都已渐渐呈现现代综合性大学的模样。

范文澜说,北方大学的教育方针,一句话概括,就是“理论与实际联系”,“都应当是对边区建设有实际意义的课程,从边区、全中国以及全世界之实际情况出发,去确定课程的内容,才不致脱离实际。我们不能关起门来只是上课、读书,还要有计划地到有关的地方实习。社会的实际情况常常会有某些变化,我们只有用正确的人民的立场、群众的观点、科学的方法,分析客观实际的现象,使之提升为理论,然后依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去;行动的结果,继续丰富和发展理论的内容,才是真正的理论与实际联系”(刘葆观主编:《血与火的洗礼——从陕北公学到华北大学回忆录(1937—1949)》(下卷),215页。)北方大学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大胆创新,从解放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教育内容,并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设置新的院系,调整、补充、更新教学内容。例如,为解决解放区农业生产和解放战争中畜力严重缺乏的问题,农学院设立畜牧兽医系,开办兽医院,为解放区培养畜牧兽医人才;针对解放区和部队需要大批文教干部的问题,学校把教育学院改为文教学院。北方大学还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如政治经济学课补充介绍了大家关心的解放区合作经济发展情况的内容;学校驻在太行山上,课程内容就增加了太行区的经济问题。解放战争开始以后,医学院及时把教学重点放在外科,特别是战伤外科上,组织考察团到各野战医院和后方医院调查,了解哪些是学员必备的和急需的知识,然后归纳整理,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内容。

在学习上,北方大学提倡学以致用,既反对死读书本、空谈理论,也反对墨守狭隘经验,对许多重要的问题都通过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的矛盾辩证来提高思想、统一认识。经过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北方大学终于成功地闯出了一条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既能适应当时战争形势需要,经过进一步培养又能符合国家长远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的办学道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尚能适应所从事的工作,用人单位也比较满意。这即是北方大学高瞻远瞩与实事求是相统一,既立足于现实,又着眼于未来的办学思想和办学道路。

三、确立了党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建立健全高校的领导体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在领导人民教育事业的进程中,根据党的总路线和总方针,及时提出了党在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方针,明确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成为领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早在1942年,毛泽东在谈到根据地党的领导时指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它应该领导其他一切组织”。其中必然涵盖加强党对于教育工作的领导。

确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新型高校领导体制。陕北公学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了新型的高校领导体制。1937年8月,筹备成立后的陕北公学实行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决定,陕北公学设立了由正、副校长和各部、处长组成的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的职责是决定学校的章程、教学计划、招生、基本建设、预算等决策事宜,成仿吾任校务委员会主席,负责整个行政工作。中共陕北公学党团同月成立,由成仿吾、邵式平、周纯全、袁福清四人组成党团(党组),成仿吾为党团书记。陕北公学党团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和组织部领导。党团是学校最高领导机构,讨论并决定学校的重大问题。

为了培养革命人才,创立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陕北公学认为,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是贯彻学校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的教育计划、完成培养抗战干部任务的重要保证,因此学校始终非常重视政治思想工作。陕北公学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的,有健全的工作机构。学校设有政治部,区队设政治协理员,学员队设政治指导员和政治助理员;党总支是学校专门负责党务工作的机构,每一个学员队都设有党支部,由指导员、队长和政治助理员组成支部委员会。除了专职政治工作干部之外,陕北公学的全体教师和工作人员也都要把做政治思想工作作为自己的任务。另外,学生会还是学校各级组织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得力助手。陕北公学政治思想工作的任务是:第一,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第二,对全体人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三,加强党的建设;第四,指导学员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第五,引导学员进行必要的军事生活训练和体力劳动锻炼。

华北联合大学也建立了一整套严密高效的政治思想工作体系。党团是华北联合大学的最高领导机构,党团下设党委,党委负责管理学校的党务工作,对学校完成各项任务起保证作用。学校下属各单位都有党的组织,校部机关工作部门有直属党支部,各部(院)设党总支,学员队建立党支部,下属学员单位建有党小组。华北联合大学行政上设政治指导处(又称政治部),负责全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各部(院)设政治指导科,一般由各部(院)党总支书记兼任科长,是党总支的办事机构,负责全部(院)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党的组织工作,指导学员队党支部开展活动。学员队设指导员,指导员兼任党支部书记,负责做全队学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在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活动在华北联合大学尚未公开,党员身份和党组织的活动都是秘密的,但是有了党政结合、完整的政治思想工作体系,就能够保证将党的政治思想工作深入细致地做到每一个学员和工作人员的头脑中去,能够保证把华北联合大学的学员都培养成为革命斗争中的骨干力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理论网]李立国:服务党的中心任务 探索高等教育发展新路

编辑:刘丹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