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相逢是一首歌
时间:2012.07.29
微凉的秋风轻轻吹过校园,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10月25日的人大校园迎来了阔别30年的学子们。30年前,他们带着梦想和希望进入这所高等学府,今天,他们带着荣誉和微笑重回母校。

  如果相逢是一首歌,那么今天的重逢奏响的就是最嘹亮、最动听的歌声。

  明德广场到处是喜庆的重逢场面,阔别多年的老校友们如同孩子一般兴奋地互相打着招呼,共叙当年的同窗之情。在复校30周年的纪念日里,77、78级校友风尘仆仆地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了他们所热爱的母校,为了他们曾经的青春岁月,重聚一堂……面对蒸蒸日上、团结奋进、充满活力的人大校园,77、78级校友们感到无比亲切,为自己是一名人大校友深感骄傲。

  昔日球场挥汗,今朝大展宏图

  见到78级工业经济系李风校友时,他正静静坐在明德堂中准备着自己的讲稿——作为这次复校活动的主要筹办人之一,他将要代表全体77、78级校友发言。面对我们,他陷入了对当年校园生活的深情回忆之中。他兴奋地提到,他曾经是校排球队的队长,当年还曾带领校队打入了北京市大学生比赛的前三名,那一年,他们在三大球的项目上都有所斩获。说着这些,这位曾经在国家经贸委工作,如今已经是商界成功人士的校友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他站起来指了指前方一位身着深蓝色西装的校友:“你们也去采访采访他吧,那是王小奕校友,他以前也是排球队的队长!”

  王小奕校友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执行董事,现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听说我们的来意,他也笑了起来。向我们描述当年他们是如何从各个院系选拔选手,然后组成校队出去比赛,在他的口中,当年的大学生也与现在的大学生一般充满活力与欢乐。回忆着这些往事,李风校友和王小奕校友都仿佛又变成了当年那些充满朝气的年轻学子,虽然他们已经都踏上了工作岗位,为国家作着自己的贡献,但那些往事却是他们永远的宝贵回忆。

  两位校友对年轻的学子们提出了相同的期望:“希望大学生们在校期间能够有所追求、有所成就,不虚度时光,不碌碌无为,让自己的校园时光更加充实,让人民大学变得更美好、更令人向往。”

  漂泊三十载,不忘母校情

  崔尼西先生是英语师资班78级的校友,现在是美国LNC国际有限公司的副总裁。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和老同学们亲切交谈着。他向记者回忆了当年艰苦而又奋进的学生生活,“当时学校没有正规的教室、食堂,用小马扎上课,8个人一间宿舍,而北京的同学只能走读,但是这没有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同学们十分珍惜失而复得的学习机会,负笈苦读,乐而忘忧。” 。

  在人大毕业之后,崔尼西校友就到了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国际开发专业的硕士学位。在那里他和另外两个中国学生帮助老师上了一节《资本论》课程,解读资本的流通过程,老师对他们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刻理解表示十分惊讶和赞赏。崔尼西说这和人大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深入研究以及人大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他说虽然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很久,但是还是经常回忆起在国内的日子,对祖国、对母校的感情都很深,同学之间也经常联系问候,在人大度过的日子是他永远珍藏的美好回忆。

  崔尼西校友在美国一共读了三个硕士学位,现在又在攻读博士学位,对美国教育了解颇多。他为母校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校园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由衷地感到自豪,希望母校在未来的发展中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早日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

  时光似流水,深情忆往昔

  在广场上,记者见到了吴思先生。他是中文系78级本科生,以著作《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而闻名,回忆起30年前的时光,吴思先生脱口而出“感激”二字,他说,“是发自肺腑的情感,30年前在人民大学遇到了一些教我们读书做人的老师,遇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在图书馆读到了一些外界不那么容易读到的书籍,是这些年感触最深刻的回忆,也是一生都不能忘怀的情感,是一辈子的财富。”

  韩书强先生是商品学78级校友,毕业之后在海关总署工作。作为这次三十周年庆典的班级联络人,他来得很早,采访他之前,他正静静坐在明德堂一角,似乎回忆着当年的峥嵘岁月。他向记者描述了当年校领导克服困难改善学生生活条件的情景,“人大复校之后,校园大部分还是被校外单位占用着,学校没有吃饭的食堂,外地来的同学只能打了饭站着或蹲着吃,风沙一来,饭里面都是沙子,条件十分困难,校领导看到之后,十分难过,决定把阅览室改建成食堂,解决了这个问题。”讲到这里,韩书强校友似乎又回到了当年,脸上挂着激动的微笑。

  韩书强校友还追忆起毕业当年班主任带领大家唱《二十年后来相会》的情形,同学们亲切的道别还在耳边,如今二十多年就已经过去了,他不禁感叹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他说:“希望学弟学妹们能珍惜在人大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以后多为社会做贡献,为人大争光。”

  30年前勤学苦读,30年后授业解惑

  78级哲学院校友,现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校长的李健和校友,谈起母校来言语间充满了深情。“我上学的四年中,人大校园百废待兴,住宿条件差,连教材都没有,只有老师自己印发的讲义,但是我们班的50多名同学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大家对学习的兴趣特别强烈。虽然我毕业之后去了公安大学(当时叫中央政法干校),和那些继续研究哲学的同学联系就比较少了。不过只要有同学聚会,我一定会尽量参加。”

  作为奋战在教育工作系统一线的工作者,李健和校友对母校的学术水平、社会影响力非常关注,并表示对学校在新世纪整体影响力的提升感到高兴。谈及对人大学子的期望,李健和校友说,人大复校三十周年,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对于人大发展以及人大学生来讲都是极好的机遇。人大应该继续注重理论创新,服务实践,为青年人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年轻一代大有用武之地啊。”

  在返校参加复校三十周年庆典的校友中,有一位女士气质十分出众。经过打听才知道,她是77年复校初期人大的一位艺术体操教师——李金玲。李老师这次是特意回来看望返校学生的,访谈过程中,李老师几次被当年的学生认出,这让她开心不已。

  “我是77年到人大来教书的,当时刚复校,没有艺术特招生,都是从学生里选拔条件比较好的组成艺术体操队。”谈起自己一手带起的艺术体操队,李老师充满了自豪,“那时候条件艰苦,可是我们还是经常在比赛中拿大奖。最初的时候,我在二年级开设艺术必修课,可是有好多研究生,因为爱好,非要选艺术体操课。”

  后来李老师在北京开办了“金陵体育艺术培训学校”,继而又飞往美国新泽西教授艺术体操,每年都有半年时间待在美国,但是还是对人大充满了挂念。“人大的几年是我最难忘的几年,”李老师回忆说,“当年人大的学生素质就很好,才有了艺术体操队那么出色的成绩。现在学校条件更好了,人大将来肯定会发展得更好。”

  短短一个上午的采访,远远不能全面呈现校友的感动和自豪。我们遇到了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校友,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却有一个共同点——深爱着母校,铭记着当年的故事。对他们而言,人大复校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命运,让他们拥有了汲取知识、全面发展的机会。所以,在30年后的今天,校友们回忆起那些日子,才依然感慨,依然激动地落下泪水。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大复校的光荣和使命;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大今天的成就和辉煌;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一代人大人“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身影……

  校友留言簿

  我78年进入人大,在人大学习了四年,那时候,我们上课都在现在的八百人大教室,住在红楼,学习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但是大家学习的热情很高、氛围很浓。

  30年来,母校给我一个最深的感受就是大楼变多了,气派了,学习生活条件与我们那时候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母校复校的第一届学生,我特别希望母校可以培养出更多集实用型和研究型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在科研能力上、社会影响力上、中青年学者培养上可以有更大的突破。

  ——78级计统系国民经济计划专业 解学慧 现任职于国家发改委

  人民大学在人文科学领域一直是全国前列的,在法学、经济等领域可以说是领头羊。像我们法学院的师资、研究成果等等,都是在全国乃至世界得到相当肯定的。

  我78年入校后在人民大学学习了四年,30年来也会常回母校参加许多会议、学术研讨等活动。现在的人民大学和以往的比较,变化非常非常大。有形的来说,校园变美了,大楼变高了。无形的看,学术上更有实力了,更具竞争性了,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希望人民大学早日成为世界一流的学校。

  ——78级法学专业何悦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法学教授

  30年前我在人民大学学习的时候,住的是红楼小平房。那个时候,人民大学刚刚复校,校舍很破,条件很艰苦。冬天,我们都是生炉子,大家一起围着炉子上课。教室不足的时候,我们就带着小马扎,在露天上课、开会。”

现在的情景是完全不同了,校园建设发展起来了,特别是明德楼,大气、现代化,条件与我们那时候都不能比。现在的学生是幸福的一代。
作为人大的学生,我希望人民大学可以在人文社科领域一直保持优势,保持一流水平,紧跟国家发展脚步,继续走在时代前列,为国家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

  ——78级生产布局专业 薛亮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

  我刚从美国回来不久,今天看到这么多老同学,特别激动。母校变化的确很大,回想我们那个时候,条件艰苦多了,教室简陋,住的地方也很差。由于我们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农民出身,就像我以前是在农村插队的,因此对于这样的学习机会十分珍惜,也从未有过抱怨。那时候,所有我们想的,只是刻苦努力、一心一意地学习。

30年来母校最大的变化就是硬件上的改善了,我也希望母校不仅能在硬件上,更能在学校管理、科学研究上有更大的成就。

  ——78级历史系张海惠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中国研究馆员

  当时条件不如现在,能够开展的活动并不多,我们在课余时开展班级活动选择了学交际舞,当时大家的热情很高,几乎每天都练,有时候找不到场地,就在教学楼的拐角处跳……

  ——78级哲学专业校友

  当时人大的面积还很小,很多校舍还没有归还,图书馆这边的土地都还不属于人大,所以我们也就没有像样的教室,当时我们是在灰楼(现求是楼)旁边搭建的木板房里上课,也没桌子,我们就坐在小马扎上,用双腿当桌子,到78年下半年的时候,人大的土地收回来了一些,我们才开始有较好的教室。当时我们用的教材是用那种老式打字机印出来的小册子,都是一些老师的笔记,现在出版的书很多都是用当时的笔记整理的,有些作业是用油印的。

  ——77级哲学专业校友

  我们都是在“文革”时期不放弃读书的人,都是怀着对知识的渴望来上大学。因为当时人大是78年4月份招的生,比其他学校晚,所以我们都是从其他学校过来的,有北大的,有北师大的,还有其他高校的。由于我们是人大复校后的第一届学生,学生中有已经工作的,也有刚刚高中毕业的,所以学生的年龄差距特别大。而年龄大一点的学生因为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所以更容易理解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相反,年龄相对小一点的就不太容易理解。但无论年龄大小,大家都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下课后经常向老师请教一些问题,同学们之间也会聚在一起探讨问题。当时教师的住宿区离学校很远,但有时候为了问一个问题,同学们往往不惜步行很远到教师宿舍去寻求解答。当时复校时的各位老师,都是相关领域的泰斗,在他们的教导下,大家的学术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当时有的同学钻研的很深刻,许多老师都很感叹他们钻研的深度。

  ——77级党史系校友

  (编辑 徐静)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