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当年那些事
时间:2012.07.29

乘改革的东风,圆了上大学的美梦。从进入人大的第一天起,就沉浸在一种浓浓的革命氛围中,延安精神、党的优良作风,这些在报纸书本上看过无数遍的概念,一下子变得亲切而鲜活起来。

走进人大,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实事求是”几个大字,高大而遒劲的气势,使我第一次感受到这几个字的坚实分量。

开学后,每个人发了一个马扎,这是对抗大传统的一种继承。每当全校师生坐在马扎上听报告的时候,我就想起毛主席给抗大学生作报告的画面,仿佛置身其中。

有一天,我刚走进红楼,迎面碰上系里的几位领导,当知道我来自广西时,女书记(实在记不起她的姓名了)笑咪咪地对其他人说:“她就是广西来的叶菲菲。”这是我第一次被亲切而郑重其事地介绍给他人。她使我想起了韩英。

有一次,邓名淑老师找到我说,你从南方来,可能不习惯北方的生活,一定有不少困难,你缺少什么尽管说,系里想办法补助你。这是我第一听到关心我有没有困难的话,急忙说:“我没有困难”,裴晟在旁边听了噗哧一笑:“那就给她补助一些‘困难’。”

当年的课外阅读书全是马列原著,读原著的时间花去了我的大部分自习时间,只能利用早读的时间看外语。一天,是吴琼老师的共运史课,他提前走进教室,我还在看外语。上课前他来了一段开场白:有的同学把主要精力放在外语上,这是不够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上,要多读原著。我估计他是针对我读外语而说的,但没往心上去,因为我已经把主要精力用来读原著了。想不到,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吴琼老师又来了一段开场白:上次我说有的同学只重视外语不重视原著,后来班干反映,这位同学还是很重视读原著的,我没有调查就发言了。我知道他在说什么,惊讶地抬起头来看着他,他也把目光投向我,那么诚恳,那么和蔼,这是我第一次感悟一位老师的自我批评。

我们班有不少学生党员,他们都是用革命精神锻造出来的人。“党是我们的亲娘,不管我们的亲娘有什么过失,我们都不允许别人指责我们的亲娘”,这些话从他们的口里说出,格外掷地有声。他们是班里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和积极参与者。打前站、搞后勤、台前指挥、台后忙碌,什么重活、苦活都是他们抢着干,但享受的事他们却不沾边。有一年暑假,学校组织夏令营去承德避暑山庄,我们系参加夏令营的人,不是平时劳苦功高的党员干部,而是默默无闻的我。这是我第一次享受特殊待遇,也是第一次领略“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的情操。

他们都是热心助人的人。李强说:“不帮助人的人是坏人”。助人是他们的为人的准则。每次班里组织活动,李强、张小雪等人都从家里带来照相机,为同学们留下灿烂瞬间。我向北京同学打听同仁堂在什么地方,张晋峰、朱立群说:“你甭找了,需要买什么我们给你带来。”第二天,他们就把我要买的东西带来了。我们班去十三陵游玩,大伙帮我借来自行车,看我车技不好,每到人多车多的地方,我的前、后、左、右总有同学护卫,每到一个岔路口,总有人等着我,生怕我出事。有一次做作业时,我要引用一段语录,可怎么找也找不着,正发急,和平拿起书,三下两下找到了,递过来说:“看看是不是这一段?”有一天,我一边走路一边看书,下台阶时扭了一下脚,不知怎么让雒树刚看到了,他走过来,关切地问我还能不能走,直到我没事了才离开。我想要一个纸箱装行李,张小劲知道后,二话没说,给我送来了一个大纸箱;托运行李的时候,陈锡华从头忙到尾,直到帮我把行李运到火车站……

那段时光渐行渐远,那些往事却像刀镌斧斫般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永远美丽,永远令人回味。

原文链接地址:http://www.rendaxiaoyou.cn/news/rdjs/2008101603.htm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