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史彤彪: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时间:2012.07.29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实加快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新疆财经学院是西部受援高校之一,法学系有幸成为受援系部。

2005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史彤彪教授挂职我系副主任职务,主持研究生教学与管理工作,协调我系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之间的对口支援事宜。史彤彪教授虽在我系任职至今时间不长,却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卓越的学术思想和踏实的治学态度,为我系师生树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虚怀若谷,谦冲自牧


为了尽快了解、熟悉法学系研究生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便于顺利开展工作,史彤彪教授与系其他领导多次交流意见,定期召开导师例会、学生见面会。他虚心地向老教师、导师们请教,并积极主动地与系工作人员交谈,业余时间翻阅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和教学管理资料。做为一名知名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彤彪教授总是谦逊、平和地对大家说:“在人民大学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师,教学管理方面没有什么经验,今后需要各位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导,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每次导师例会,史彤彪教授都是认真地聆听导师们的工作汇报,同时仔细做着会议记录。  

为了更为有效地开展我系经济法硕士点工作,史彤彪教授亲自走访了我院金融系刘文翠教授、财政系李广舜教授,与他们共同探讨学科交叉下的经济法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动员两位教授为法学系研究生开设专题讲座。2006年3月、4月,两位教授为我系经济法研究生相继开办了6场学术讲座。学生们反响热烈,认为开办跨专业的学术讲座,有利于启发他们从法律的视角,思考、研究财政学和金融学领域中的相关知识。当两位教授赞许史老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时,史老师握着教授们的手,诚恳地说:“都是因为有你们的支持。对我的称赞是对我的包容,我更要清醒地认识自己,但这绝不是亵渎您们对我的包容。”  

史彤彪教授由于其平易近人、宽厚的处事态度以及始终不泯的人文关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信任与尊敬。主动找他交流的教师和请他指教的学生有很多,史老师始终热情、耐心地讲解,巨细靡遗,从不因打扰了休息时间而有怨言。常言道:“飞瀑之下,必有深潭”,史老师多年的积累与潜心研究积聚成了博学的海洋注于心胸,无怪乎拜访过他的学生常说:“与史老师交流学术,如以蠡测海,不知其深也。”

教书育人、厚德载物

在导师例会上,导师们谈到现在学术界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 “浮躁”,我们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史彤彪教授客观地分析说:“每个人都想成功,这并没有错,不过成功不能建立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上。对于学术浮躁、研究生教育量化发展、学生质量下降,并不能单纯把原因归咎于导师和学生。但至少我们能够而且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去助长这种风气,要实事求是、潜心学习钻研。我们还是要鼓励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给予启发与教诲。希望导师能把学生的作品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尽心地评阅,并帮助学生推荐、发表作品。”   

史老师指导学生非常耐心,在评阅研究生论坛文章时,都会提出大量具体的指导意见和修改意见,连注释里的问题都不放过。  

为了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史彤彪教授经常与研究生进行座谈。他教育学生要治学先学会做人,脚踏实地、认真从事、注重提高自身素养,力争做一个优秀的法律人。

2004级经济法研究生面临着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的压力,以及在专业学习、科研 、生活等方面产生的一些困惑,为此,史教授主持召开了“笑对人生”主题班会。会上,史老师以他亲切风趣的表达方式为学生们解答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以他的博学广闻为学生们疏通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如同在同学们心中点亮了一盏盏明灯,指引着他们走出迷茫,认清归路。

因人制宜,开拓创新
  

(一)学科建设工作  

近一年来,在史彤彪教授的全力协调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对我系的学科建设、师资培养、学术交流与专业图书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援和帮助。(1)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为我系骨干教师进修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2)今年我系选派了季理华老师报考人民大学刑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经史老师多方努力协调,人民大学相关部门给予了许多支持和帮助。(3)中国人民大学向我系赠送了一批专业书籍。

结合我院“一体两翼、法经融合”的办学特色,史彤彪教授多次征求导师们的意见,并借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为我系的学科建设出谋划策。经过反复论证,修订了2006级经济法研究生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1)2005级经济法研究生教学计划的学分保持不变。(2)鉴于《公司税务筹划》主要注重技巧而非法律制度的原因,并根据法学学科建设的需要(我系已申报环境资源法硕士点)与西部大开发形势的需要,将其改为《环境资源法》,计40学时。(3)为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将专业学位课程《经济法理论研究》、专业选修课程《比较合同法研究》、《工业产权法专题研究》的学时,均由原来的20学时调整为30学时。(4)为加强法学专业研究生对金融制度的学习,将基础选修课《货币金融理论》调整为《比较金融制度》, 学时为30学时。

(二)建立长效机制,使研究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为了丰富研究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史彤彪教授尽其所能,拓宽各种渠道,充分利用援疆老师和其他院校的宝贵资源,先后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晓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志教授、吉林大学李建华教授、王彦明教授、宋显忠教授,以及本系导师的力量为研究生开设专题讲座18场次。与此同时组织学生观看专业教学片5场次。这些举措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们一致渴望广泛、持续地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综合素质。鉴于此,史老师提出了将研究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规范化、制度化,拟定每年的5月中旬为我系“研究生论坛”的举办时间,并制定了相关章程,相关工作正在顺利进行。  

另外,应师生们的邀请,史教授面向我系师生做了一场题为《权利义务领域中的认识误区――相关案件和实例的实证分析》的学术讲座。史老师为学生们挑选了大量的案例,并在每一页案例材料上细致地标注案例的出处和时间。透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史老师结合法学理论深刻剖析案例背后的实质,让学生们清楚地感受到:表面上抽象晦涩的法理知识,应该并且能够做到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爱生如子,关怀备至  

2005级经济法专业研究生80%来自内地,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环境、民族风俗、经济文化等相关情况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前途暗淡、缺乏信心。针对这个问题,史彤彪教授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要正视自己的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要满怀信心,立青云之志,把自卑感化作驱动力。如今网络时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共享等多种资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民族风俗、法规特色,因时因地进行科学研究。” 史老师经常鼓励学生们要端正学习态度,勇于提出自己的专业设计,带着问题主动找导师交流,使自己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  

为了加强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史老师常常利用时间,深入到学生当中,多次找入党积极分子谈话,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目前,我系经济法专业研究生共36人,至2006年2月,研究生党员人数从2005年7月的4名增加到了8名,预备党员1名,重点考察对象7名,提交入党申请书10人。

2004级经济法班研究生季倩同学,在本科学习阶段多次提交入党申请书,并参加了党课学习。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由于她是一名跨专业(原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考生,除了正常的研究生学习任务之外,还必须补修法学专业本科课程,繁重的学习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入党的积极性,在平时的工作表现中少了些许热情。史老师主动找到季倩同学,推心置腹地谈心,帮助她解除思想包袱,使她很快地成熟起来。如今,季倩同学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每每说起这些,季倩同学感慨万千:“我的政治生命之所以完整,离不开史彤彪老师的关心和帮助。”  

2006年3月8日,院研究生会组织学生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乒乓球比赛,我系2005级经济法研究生过燕华同学荣获“男子单打冠军”、常洁琨同学荣获“女子单打三等奖”。史老师听说了此消息,当即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鼓励获奖的同学。

春节回京期间,他依然关心着学生的冷暖,常打电话慰问过年不能回家的学生。

兢兢业业,不辞羸苦  

2005年11月5日,为迎接新疆财经学院更名为“新疆财经大学”,全校上下积极准备。经法学系研究决定,史彤彪教授担任法学系迎评更名领导小组副组长。史老师连夜起草了“法学系迎评更名工作方案”。在迎评工作中,他身先士卒,带头值班。考虑到办公室女老师晚上值班不方便,他主动要求连续安排自己值班。于是晚上史老师在系里值班,第二天早晨还要检查学生的早操情况。11月已是寒冬时节,早晨北京时间7点,天空仍是繁星点点,史老师顶着刺骨寒风,准时地来到操场,与同学生们一起开始了晨练。  

在这期间检查研究生的宿舍卫生时,发现个别宿舍卫生环境较差,史老师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彻底清洁。有些学生想不通,觉得这是吹毛求疵。史老师耐心地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院更名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当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为学院更名工作尽全力。”听了史老师的话,学生们逐渐理解、认识到了自身对更名工作的重要性,认真清扫宿舍卫生。我系的研究生宿舍管理工作,受到院研究生公寓中心的好评。  

2005年11月是繁忙的一个月,每学期一次的研究生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接踵而至。史老师作为主管教学管理工作的负责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工作人员加班起草工作汇报材料,整理档案资料。史老师修改期中教学检查汇报材料时,对行文词句反复推敲、斟酌,甚至于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放过。经过七、八遍地校稿,才最终定稿了。  

看似一件件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却无不体现了史彤彪教授爱岗敬业、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他对边疆的高等教育事业有着真挚的感情,对学生们充满了关爱,是责任心和爱的力量激励他作出了如此贡献。  

从史彤彪教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人民教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他将做人和做学问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默默无闻地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价值标准,用自己的行动再次诠释了人生的真谛。在平凡间显示出不平凡的品格,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需要更多像史彤彪这样的教师在西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用自己的智慧把它建设成为文化教育事业发达的绿洲。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