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来源:人大新闻网
时间:2012.09.21

<font ><span >

<font ><span >

<font ><span > <span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经济实力的壮大,更需要中华文化的复兴、民族精神的复兴。倍受海内外人士及社会舆论关注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精心组织和筹备,2005<span >年10<span >月16<span >日,正式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国学院的成立,既是中国人民大学加快实施“985<span >”工程、加强学科建设的重大举措,更是学校顺应历史潮流,回应时代呼声,为重振国学、弘扬传统文化进行的积极探索。

<font ><span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从宣布成立之日起,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部委领导专门题词或致贺信表示祝贺(点击察看贺信和题词)

<font ><span > 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岚清题词“继承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世界一切先进文化成果,为培养新时代国学人才做贡献”,国务委员陈至立题词“振兴国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题词“办好国学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题词“传承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张怀西发来贺信。

<font ><span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滕文生,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张保庆,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原国家教委主任、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朱开轩,中国人民大学老校长、原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袁宝华,原国家教委党组书记、副主任何东昌,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分别题词、致信、致电祝贺。

<font ><span > 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南怀瑾,著名博物馆学家、辽宁省文史馆、博物馆名誉馆长杨仁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名誉教授净空法师,孔府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子良分别来信或题词祝贺国学院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海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发来贺信。

<font ><span >

<font ><span >

<font ><span > 出席当天开学典礼及揭牌仪式的各级领导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滕文生,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原国家轻工业部部长杨波,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冷溶,中宣部副部长胡振民,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华等。

<font ><span >出席典礼并在主席台就座的专家学者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顾问何兹全先生,原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顾问任继愈先生,英国皇家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顾问叶嘉莹先生,著名博物馆学家、辽宁省文史馆名誉馆长杨仁恺先生,著名哲学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员、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庞朴先生,著名历史学家、原西北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岂之先生,中国考古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先生。另外,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因身体原因不能到会,专门委派孙立川先生代表他与会。

<font ><span > 出席典礼并在主席台上就座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有: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先生、电讯盈科中国区总裁程十庆先生、皇城相府集团董事长张家胜先生,中国网通集团副总裁田溯宁先生,世纪金源投资集团副总裁蔡训善先生。

<font ><span >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常务副书记兼副校长牛维麟、副校长冯惠玲、冯俊、副书记马俊杰等校领导,国学院院长冯其庸先生出席典礼,国学院全体师生和学校各部门负责人、院系师生代表共四百余人参加了开学典礼。

<font ><span >

<font ><span >

<font ><span >

<font ><span >

<font ><span >

<font ><span >

<font ><span ><font ><span >

<font ><span >

<font ><span >

<font ><span >

<font ><span > 开学典礼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俊主持。许嘉璐副委员长、袁贵仁副部长与纪宝成校长为国学院和国学研究院揭牌并分别发表了讲话(纪宝成校长讲话全文)

<font ><span >

<font ><span >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font ><span >纪宝成向国学院院长冯其庸、常务副院长孙家洲授院旗。<font ><span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校长牛维麟宣布国学院学术顾问、<font ><span >专家委员和特聘教授名单,纪宝成校长为与会的学术顾问颁发了聘书。<font ><span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马俊杰宣布了向国学院捐赠资金和图书的企业单位,冯其庸院长为捐赠代表颁发了捐赠证书。

<font ><span >

<font ><span > 国学院院长冯其庸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何兹全教授、南开大学叶嘉莹教授、饶宗颐先生的代表孙立川先生、原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教授、清华大学张岂之教授、山东大学校长展涛教授、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电讯盈科中国区总裁程十庆、皇城相府集团董事长张家胜、国学院学生代表魏寅等也分别作了发言。

<font ><span >

<font ><span >

<font ><span >

<font ><span >

<span ><font >发言嘉宾

<font ><span >

<font ><span >

<font ><span >水到渠成<span > <span >应运而生

<font ><span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组建,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的话说,是水到渠成、应运而生的事情。

<font ><span > 人大国学院的成立可以说是对近年来中国各界重新重视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极回应。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0<span >多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和未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培育、弘扬的伟大民族精神就成为了时代的呼声。而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主要是通过自身固有的精神文化来体现,国学正是这种文化精神的客观载体和具体象征。正因为如此,近些年来全社会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和地位有了普遍的共识,对于了解、掌握国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精神的愿望也日益强烈。同时,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关注也日趋浓厚,将其视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重要途径。应该说,这种良好而浓厚的国学文化氛围,为我们在今天从事国学教育、开展国学研究,提出了坚实的土壤,创造了理想的契机。

<font ><span >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重点大学,在其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的同时,始终紧扣当代中国与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脉动,在推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中国人民大学一直在自觉地、扎实地进行着在传统文化领域内的研究工作。2002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高校率先建立了孔子研究院,专门从事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研究院创办伊始,就积极呼吁并着手准备编修全景式反映传统儒家思想的《儒藏》,整理几千年来浩繁的儒家文献。在人民大学学者和学界众多专家奔走呼吁下,党中央、国务院启动了纂修《清史》这项新世纪的重大文化工程,中国人民大学参与了《清史》编纂工程的主要工作,其中戴逸教授受命担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近两年来,学校又相继举办了“孔子文化月”、“儒家思想研讨会”等一系列学术文化活动,为国学院的组建奠定了较为深厚的学术、组织和人文基础。

<font ><span > 正是在这样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校园氛围下,2005<span >年5<span >月29<span >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人民大学振兴国学教育座谈会上宣布,中国人民大学决定成立国学院,并聘请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冯其庸先生为国学院院长。

<font ><span > 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学院的筹建过程中,始终强调将振兴国学、弘扬民族文化作为其办学宗旨。纪宝成校长不久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接续文脉 重振国学》和《南方周末》上发表的《重估国学的价值》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有关论点。

<font ><span > 首先,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恢复文化自信力的需要。近百年来,国学处于一种衰微的状态。上个世纪的世纪之交中国受到列强的凌辱,人们对传统文化失去信心,把落后挨打归结为自己的文化。“五四”运动是传统文化的第一次大波折,“文革”再次摧毁传统文化。“在一段时间里,国学几乎成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必须由它来为中国近代以来的衰落与灾难承担总责任。”<span >纪校长认为,今天,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民族文化受到了“西化”的严峻挑战,中华民族要在这样一个时代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现在要恢复近代以来丧失的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激活中国人文学术创造力,都需要重振国学。

<font ><span > 其次,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国学研究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学术方法为手段,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将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了解和熟悉本国文化经典,是国民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国民能够从国学教育和普及中了解到,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传统的民族。传统文化可给予我们更多的灵感、更多的人生启迪。

<font ><span > 第三,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是提高中国人文学术创造力的需要。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文学术领域内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即大规模移植西方学术,这种对于中国人文学术的影响是复杂的,人文学术普遍面临的西方化与本土化的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破解的文化难题。如果我们失去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失去了固有的人文学术支撑,便不免照抄照搬西方人文学术及学术体制和学科制度,忽略中国人文学术自身的经验、问题和语境,中国人文学术若要不断创生新的文化理论的生命活力,我国的人文学术要进一步发展,就要解决好学科制度与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真正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font ><span > 对于中国人民大学创办国学院以及推行国学教育,社会上也存在着不少质疑的声音。对此,纪宝成校长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决定建立国学院,不是图一时热闹,而是要踏踏实实地从事一件带有探索性的教育事业,为丰富教学内容,为完善教育体制,为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积极的努力。”“我们倡导的国学教育,决不是简单的钻故纸堆,更不是复古,而是充满了明确的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当代精神;决不是张扬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追求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之下,既各美其美,也美人之美,致力于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加以继承、阐释和光大。”在对外界质疑给予回答的同时,对国学院的办学目的和宗旨进行了说明和解释。

<font >

<font ><span >千里之行 <span >始于足下

<font ><span > 据悉,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组建以后,为了确保高起点和高质量,学校先后召开了多次会议,就国学院的组建工作多方听取意见,进行反复论证。据国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家洲教授介绍,仅最近两个月国学院和学校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就召开7<span >次联席会议,每次会议校领导均有出席。“很多事情都是当场拍板解决,效率之高是前所未有的。”

<font ><span > 国学院的首次招生也吸引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据国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家洲介绍,国学院首次招生采取了特殊的方式,即从人民大学2004<span >级学生、2005<span >级新生中遴选产生,同时组建2004<span >级和2005<span >级两个班级。在9<span >月底,已顺利完成了招生工作。

<font ><span > 在国学院招生过程中,共收到来自2003<span >级、2004<span >级和2005<span >级的近百名学生递交的《自愿报名转入国学班学习审批表》,其中88<span >名顺利通过学校审核,参加了分别于9<span >月14<span >日、9<span >月16<span >日进行的国学基础知识测试和面试。国学院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以此次笔试、面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对2003<span >、2004<span >级学生以往学习的成绩进行综合考察,最终录取了58<span >名学生,其中2004<span >级30<span >人(男生11<span >人,女生19<span >人),2005<span >级28<span >人(男生9<span >人,女生19<span >人)。由于招生限制在2004<span >、2005<span >级的学生中,5<span >名2003<span >级的学生甚至自愿降一级,主动申请入读国学院,最终经考核被破格录取的一名同学说:“选择国学作为一生的学术研究,我不怕坐冷板凳,因为这是我的追求和理想所在。”

<font ><span > 目前国学院的教学机构,由国学基础教研室、国学文献教研室、国学思想教研室和海外中国学教研室构成。研究机构,由西部文化研究所、简帛研究所、海外中国学研究所等构成。

<font ><span > 国学院将采取六年制的本硕连读学制。毕业授予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有志于继续深造者,可以继续在本院攻读博士学位。课程设置主要有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总学分六年共180<span >学分。课程中包括元典研读,如“《论语》研读”、“《左传》研读”等,此外还有“国学概论”、“海外汉学研究”等课程。这是一个经过大半年反复研究论证,几易其稿形成的教学方案。它以两年为一个阶段,分别是基础阶段、过渡阶段和研究阶段,其中从三年级开始进入导师制,导师将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术研究的前沿。通过学习,学生要掌握国学基础知识、领会国学精神意蕴,学会国学治学方法。人大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介绍说,“学生不仅要背诵、默写名篇,还要能够写;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格培养与精神陶冶;并教会他们借鉴现代西方的学术方法来研究国学。” <span >纪宝成校长在谈到研究方法时指出,“既要继承前人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又要注意导入现代化的教育、科研手段。”,“应该自觉地养成把中国学问置于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之中加以分析和判断的习惯,而不能将自己局限在过于狭小的范围之中。”

<font ><span >  师资队伍的组成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直属学院,国学院以原有的文史哲三个一级学科为基础,文史哲三院系相关教师同时受聘于国学院。目前已经有部分专职教师到岗,面向全社会招聘教授和礼聘兼职教授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当中。与此同时,由季羡林、饶宗颐、何兹全、任继愈、叶嘉莹五位学界泰斗将组成顾问委员会,五位大师将与国学院专家委员会一道,为国学院的教学研究把握方向、进行指导。

<font ><span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成立,将是探索新型学科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的一种尝试。国学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学科,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因新式教育学科体系的分类而被消解,分别归属于中文、历史、哲学等学科。在当前人文学术领域,普遍存在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学科壁垒森严,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人民大学国学院将在以后的教学科研中尝试恢复中国传统人文学术融会贯通的传统,淡化人文学科领域内的学科壁垒,探索建立新型的学科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

<font ><span > 国学院的研究机构将努力探索为传统国学注入时代内涵。国学院院长冯其庸先生表示,“今天的国学一定要有自己的发展创新,不是重复古人的思想,要有时代观点在其中,所以课程设置要增设一些新的科目。比如西域学,必须将它重建,因为我们面临西部大开发,国家的富强要依靠西部开发,它的历史、人文艺术、宗教、民族关系都值得青年学生去了解。传统文化不是凝固的,是不断地丰富发展,我们研究得越深入,越会有新的意识产生,形成今天的科学的新面貌,形成我们的时代精神。”目前,由季羡林、冯其庸先生倡导成立的人民大学国学院西部文化研究所,也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font >

<font ><span >社会各界<span > <span >反响强烈

<font ><span >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持和发扬我们民族清晰的文化身份?中国人应该怎样面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资源?正是因为引起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决定成立国学院的举措在社会各界激起强烈反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有识之士的高度赞誉,对中国人民大学决定组建国学院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

<font ><span > 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说,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是文化的自觉与复兴,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了解越深,根就越深,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这方面讲,在青少年中普及国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著名哲学家、原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说“现在博士生的论文水平在逐渐滑坡,包括文字不通顺,语法错误,所以当年西南联大的大学教育有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大学一年级普遍要学国文,不管是什么系的学生。人大办国学院就要具有这样的气魄,打牢每个学生的国学基础,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带个头。”<span >有关专家学者就人民大学组建国学院在媒体上发表意见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与影响力日益扩大,各国对创造经济奇迹的中国文化土壤投入了更大的关注,兴趣越来越强烈。在这种背景下要在世界范围进行不同文明之间均势地位条件下的对话,重要的前提之一,是必须凸显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重建国学正是适应了这一时代的要求。

<font ><span > 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给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写信,对国学院的成立表示肯定并提出建议。北京、天津、重庆、河北、江苏、四川、河南、广西、辽宁、贵州……来自全国各地的来信陆续飞向人民大学,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来信对人民大学组建国学院表示祝贺并向国学院推荐了相关人才;来自深圳的国学研究学者毛谷风教授就国学院的定位、人才培养、师资选拔和聘用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四川省内江市87<span >岁的退休教师黄泽霖先生在写给纪宝成校长的信中说,“校长说的‘国学在近百年实际上是个衰微的过程,我国的文脉出现了断裂,这就好比一个人……,我认为文脉是有的,那就是文以载道。”他提出,“走向国学重建,这是一个大问题,不单是一些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瑚先生在来信中建议国学院应开设有关中国历史考证学的《史源学实习课》,以培养史学考证人才。

<font ><span > 可以说,重振国学可谓恰逢其时,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成立也可谓顺乎潮流。但客观地讲,振兴国学、重建国学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逐步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相信,人民大学不会辜负社会各界的殷切希望,克服各种困难,扎扎实实办好国学院,以完成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font ><span >

<font ><span >

<font ><span >相关新闻:

<font ><span >

<font ><span >人大创办国学院 社会各界纷纷致信

<font ><span >

<font ><span >首批国学弟子看国学

<font ><span >

<font ><span >

编辑:人大新闻网